戒烟的必看危害(戒烟的必看危害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一名内科医生。“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我想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吸烟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有的停止吸烟后尚可逆转,但是有的即使停止吸烟后造成的损害也不可逆转。大家不妨看看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导向,像列车上、公共场所、网吧、医院、公交车等等都是明确禁止吸烟的,而且“公共场合禁烟”也是国内文明城市评比的重要参考项目之一,吸烟有害健康,#关注肺健康#我有话说。
前言
●无需避讳,我国是世界上的产烟大国,也是烟草消耗大国,这点从中国烟草公司公布的财报数据也可 知晓。我们平时所看到商店售卖的香烟其实都是卷烟厂成品生产的“烤烟”。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是烟叶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气体、蒸气和尘粒的混合物,里面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尼古丁、多环芳香烃、酚、β-萘胺、苯并比、吲哚等尘粒约占8%,其余为一氧化碳、氢氰酸、乙醛、丙烯醛、、氨、肼及甲醛等气体以及镉、镍、砷、铅等重金属元素,这些有害物质早已被证实的含有致癌物质约数十种。所以,吸烟对人类健康已构成极大的威胁。吸烟对人体危害是个缓慢的过程,吸烟有害健康绝不是空谈。
●据WHO统计,每年死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高达数百万,即平均每几秒钟就有一人因为吸烟而死亡。如果不加控制到2030年每年死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将上升到10000万人,而我过占200万人,吸烟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紧迫问题。
●请注意,吸烟请不要仅仅想到“肺癌”,像与吸烟、被动吸烟(二手烟)相关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肝癌、肠癌等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占用了巨大的医疗资源、医保基金。个人认为戒烟、杜绝青少年吸烟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烟草的来龙去脉
●大家应该清楚,我国的烟草从生产、制作、销售都是国企绝对控制的,不瞒大家说,笔者家乡早些年前是一个贫困县,所以当地政府就将烟草种植作为扶贫项目引入进来,对于香烟的生长、烘烤过程还是能插上几句话的。大约在每年的冬季,农民就要开始搭大棚进行育苗,在育苗阶段就会开始喷洒农药,正月过后就要开始移栽到农田中。
●烟的种植需要比水稻多很多的肥料,为什么?因为卖的就是“烟叶”,所以烟叶自然是又大又长又厚才能卖个好价钱,如果在座的有农民朋友应该清楚,不论是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太肥了反而适得其反没有产量,如果水稻一样,你太肥了水稻是没有产量的反而容易生各种病,而烟的种植有一点不同,它卖的就是叶子,但是太肥沃了容易生病或者被虫啃掉,那肯定不能坐视不管,所以烟叶的成长期会喷洒大量的农药防病、防虫害,所以有多少农药残留大家自行脑补一下。
●烟叶成熟后需采摘下来放在专门设计的烤房中用蜂窝煤烘烤1周多时间脱水并转至金黄色再拿出按等级挑选,最后由烟草公司统一收购至卷烟厂,至于会不会像超市的蔬菜瓜果进行农药检测我就不知道了,卷烟厂再经过去梗、切丝、加潮、干燥、加料、加香,一般各烟厂的香料配方是保密的,但是一般为香精、乙醇稀释剂、还有添加剂(如保润剂、助燃剂、防霉剂、吸附剂......)等,之后在生产线上进行切丝,如果是烤烟要进烘丝桶进行烘丝处理,要将一部分烟丝进行膨化处理使其吸起来更透气。然后把烟梗丝,叶丝和经过膨化的叶丝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存储就可以用于卷烟然后出厂配送至各个销售点售卖了。
吸烟对人体各个系统、脏器的危害总结
●危害一:致癌作用
①吸烟致癌已经成为公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吸烟者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吸烟每天在35支以上则比不吸烟者高出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出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85%为吸烟造成,吸烟者如果同时接触化学性致癌物则肺癌的发病率更高。烟叶中的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需要经过芳香碳氢化合物内羟化酶的作用后才能具有细胞毒和诱发突变作用,在吸烟者的体内羟化酶的浓度较不吸烟者要高的多。
②而且吸烟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削弱机体多肿瘤细胞的生长的监视、杀伤和清除能力,这就进一步解释了上面我所谈到的吸烟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吸烟者喉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10几倍,膀胱癌发病率增加3倍,这可能与烟雾中β-萘胺有关系。此外吸烟与唇癌、舌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肾癌、子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烟雾中的致癌物质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致使其子代的癌症发生率显著增高。
●危害二: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①有许多研究表明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显著升高。有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中75%有吸烟史(大家不妨可以看看身边的例子),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的死亡率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较后者高2-6倍,曾有学者通过病理解剖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后者广泛而严重。其次,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中的约有30%到40%由吸烟引起,而且死亡率的增长与吸烟量成正比。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公认的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有害因素,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②多数学者认为,血脂变化、血小板功能及血流变异常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而PGI-2是最有效的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起血清HDL-C降低,胆固醇升高,PGI-2水平降低,从而引起周围血管及冠状动脉收缩,管壁变厚、管腔狭窄和血流减慢,造成心肌缺氧。而且烟中的尼古丁又可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组织缺氧,造成代谢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粘滞度增高。
③此外,吸烟还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并影响到人体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前列环素(PGI-2)生成减少,血栓素A2相对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以上这些都可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心肌缺氧,使心肌应激性增强,心室颤动阈值下降,所以冠心病的吸烟者更易发生心律不齐,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20倍。此外,吸烟者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
●危害三:对呼吸道的影响
①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通过多项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以及呼吸道微生态失调,容易阻塞细支气管。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下呼吸道巨噬细胞(AM)、中性粒细胞(PMN)和弹性蛋白酶较吸烟者明显增多,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烟粒及有害气体的刺激,下呼吸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激活,活化的AM除能释放弹性蛋白酶外,同时又释放PMN趋化因子,使PMN从毛细血管移动到肺。激活的AM还释放巨噬细胞生长因子,吸引成纤维细胞;以及PMN释放大量的毒性氧自由基和包括弹性硬蛋白酶、胶原酶在内的蛋白水解酶,作用于水肿的弹性蛋白、多粘蛋白、基底膜和胶原纤维,从而导致肺泡壁间隔的破坏和间质纤维化。
②注意了,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较不吸者高2-4倍,且这与吸烟量和吸烟年限成正比例。患者往往有慢性咳嗽、咳痰和活动时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降低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吸烟还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最终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COPD易致自发性气胸。吸烟者常患有慢性咽炎和声带炎,针对于吸烟对“肺”的负面影响,我已通过《长年吸烟,总是咳、痰、喘?尤其是晨起严重?这个病越早查越好》一文详细的进行描述、论证,感兴趣者可直接点击阅读。
●其它危害
①吸烟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还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反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的溃疡延迟愈合。此外,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易造成反流性食管炎。
②吸烟产生的尼古丁还有降低性激素分泌和杀伤精子的作用,使精子数量减少、形态异常、活力下降,以致受孕机会减少。吸烟还可造成睾丸功能损伤,男子性功能减退和性功能障碍,导致男子不育症。吸烟还可引起烟草性弱视,老年人吸烟可引起黄斑变性,这可能是由于动脉硬化和血小板聚集率增加,促使局部缺氧所致。
③......
④......
综合总结
●吸烟的危害,千言万语也讲不完,我还是要强调,吸烟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之大,而戒烟后其毒性作用将渐渐减少,大多数病变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并有助于降低慢阻肺、冠心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数据结合临床经验,将吸烟危害汇成一文,希望吸烟者在真正认识吸烟危害的同时,用意志和毅力抵挡住吸烟的成瘾性。才能达到最终戒烟,决不再吸烟的目的。
●此文乃笔者花了数小时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不论大家是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人人关注肺健康,望能停下脚步,动动手指,转发一下让更多人看到,帮助更多人。由于临床经验有限,难免有遗漏、错误之处,还望大家及时指出,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关注肺健康##健康科普排位赛##「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参考: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