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读吸烟与戒烟(心理学家说不要惹戒烟成功的人)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每个烟盒醒目位置上都有一句:吸烟有害健康。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吸烟与戒烟。
从个人层面来讲,负性情绪(抑郁、焦虑、愤怒等)既是吸烟者吸烟的重要诱因,又是吸烟所导致的结果之一。以抑郁为例,抑郁的人吸烟,短期内会改善消极情绪或抑郁想法,获得对自己的掌控感。但从长远来说,长期反复吸烟使得个人减少了获得正向强化或应对生活压力技能的机会,从而使抑郁症状得以持续,使其更难戒烟,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改善抑郁情绪或想法、获得应对生活压力健康方式,从而使情绪稳定,打破恶性循环。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自己属于某种身份的个人,如果未实施与该身份相符的行为,则可能导致认知失调状态。研究发现,越是把自己定义为吸烟者,吸烟量就越高。戒烟者如果尝试通过停止吸烟,或持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态度进行戒烟,但认知层面上依然认为自己是吸烟者,认知失调很难消除,从而会发生反复,重新吸烟。
建议:戒烟的同时改变认知,提醒自己不再是一个吸烟者,从而降低复吸的可能性。
从家庭视角来看,研究显示,父母婚姻存在问题、童年遭受过体罚的成年人增加了吸烟等行为的可能性。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紧张的亲子关系导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孩子不能从父母处获得其所需要的足够关爱和支持,从而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并损害其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往往会采用不友好、敌对的方式与外界环境相处,可能更容易通过吸烟等行为来满足心理需求。
建议:戒烟需要与家人积极沟通,并且得到家人的支持与鼓励。
从社交行为来看,吸烟被有的人视为一种社交手段,拒绝吸烟可能被看成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建议:戒烟时尽量减少参与他人一起吸烟的社交场所,遇到邀请一起吸烟时,能坚定自己戒烟的决心,转移注意力。
责任编辑 谢佳益
文字 秦虹云
来源 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