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的世界 > 游戏印记三代人记忆(人狼游戏三代同人文)

游戏印记三代人记忆(人狼游戏三代同人文)

“低头族”已不是大人的专利,假期里,许多小孩每天机不离手,整天拿着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小“低头族”。现在的90后、00后,无法想象他们的父辈、祖辈(60后、70后、80后),在没有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童年时代,所玩的那些充满笑声和汗水的游戏,其吸引力一点也不比现在的逊色。一些经典游戏深深镌刻在60后、70后、80后的记忆里,是现在的孩子难以体会的快乐。

来子

来子又叫抛石子,是女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一种游戏。道具是拇指般大圆滑小石子,白色或者彩色的石头更受青睐,也有人用同样大小的田螺来替代。玩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玩法是,一手拿着几个石子往上抛,接住其中一个后,再把这个石子往上抛,同时要把刚才散落在地上的一颗石子捡起来又马上接住刚才抛的石子,接着再抛一个石子同时把手里的石子放在地上,然后又抛起一颗石子同时捡起地上的两颗石子,直到地上的石子被同时一次捡完,一轮游戏算是结束。来子讲究的是手和眼的灵活,接不住抛起的石子或者不能同时捡起规定数目的石子算输。

斗鸡和笃膊头马

斗鸡又称斗膝头马,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城乡中小学,这是男孩子们的专利,玩法是一条腿走路,另一条腿弯曲,双手或者单手抱着这条腿,用膝盖去撞击对方,双手松脱或者摔倒者出局。可以单打独斗,也可分成两队互斗。

下课铃声一响,男孩子们蜂拥到操场,分成两队对撞。这个游戏讲究身体的灵活性,撞击力度大未必会赢,对方撞过来,灵巧的小孩往旁边躲闪,对方扑空收不住脚步就会倒地。也有喜欢硬碰硬的,双方用膝盖互撞,不把对方撞倒誓不罢休。一时间,操场上尘烟滚滚,好不热闹。

笃膊头马同样是男孩子喜欢的游戏。“战场”往往选择在沙地,一人骑在另一人的肩膀或背上,上面的是战士,下面的则代表马,马驮着战士在沙地上奔走,撞击对方,马上的战士则向对方的战士推拉扯,下马或者摔倒的一方就算输了。这个游戏有一定危险,但摔倒的人一般不会哭,就算擦破了皮也不会怪对方。要是谁哭了、向家长告状,以后肯定再也没有孩子叫他一起玩,还要被嘲笑。

上面两个游戏大都是在冬天进行的,因天气寒冷孩子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就算摔倒也不会很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驱走寒冷。

拍烟盒和“八蛤”

把香烟软包装盒折叠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从中间对折,让其微微弯拱。玩的时候每人拿出同等数目的烟盒叠在一起,然后往地下扔,如烟盒翻倒,烟盒就归他,没有翻倒的可用手掌在烟盒边拍一下,把烟盒吹翻了也算赢。谁先扔烟盒也有讲究——烟盒值钱的表示“恶”,可以先扔。

市民猫哥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中华烟卖0.6元一包,最值钱,把中华烟盒拿出来,往往“通杀”。人参、上海烟也不赖。在广州至玉林的班车上经常能捡到值钱的烟盒,孩子们就到汽车总站的班车上找烟盒,但这里往往被司机的孩子垄断了。有的孩子到玉林饭店的垃圾堆里翻找,捡到一个值钱烟盒会如获至宝。

还有一种叫“八蛤”(玉林话,“扔青蛙”的意思)的游戏,和拍烟盒子差不多。孩子们用练习本或者杂志纸叠成正方形“蛤”,玩的时候一个扔在地上,另外一个“蛤”用力砸下去,地下的“蛤”如果翻过来,就作为战利品归扔者。为了不让自己的“蛤”被轻易砸翻,有人往大“蛤”再塞上一个小“蛤”,但如果不好彩被人砸翻了,两个“蛤”都归了对方。这个游戏当年常在课间休息和放学时分进行,教室里、操场上狼烟四起,孩子们输光了本钱,又撕作业本重新折叠,不少孩子回到家免不了吃“竹笋炒猪肉”——被家长用竹条打屁股。

扔榄士鸡

这个也是男孩子的专利,道具是当时很多市民餐桌上出现的菜——榄子的核(玉林人称之为榄士鸡)。玩法简单、有趣,大家拿出同样数目的榄士鸡,放在一个浅土窝里,在地上画一条线,人站在线外,用一个被称为子头的榄士鸡往土窝里扔,谁的子头落在土窝里谁先玩,要是没子头落在土窝里,那就按子头离土窝的远近,近的先玩。玩的时候,同样是人站在线外,手举着子头对着土窝瞄准,用力把子头扔向土窝,落在土窝的子头将里面榄士鸡弹出来的话,它们就归扔者。一场游戏下来,赢者口袋里装满鼓囊囊的榄子核,虽知道榄子核里面的仁很好吃,但没有孩子舍得把来之不易的战利品敲碎。

子头的大小和重量对土窝里的榄士鸡能否弹出来十分关键,因此有的孩子把大的榄子核里面掏空,把锡条或者金属做的牙膏壳烧融,把锡水灌入榄子核里面以增加子头的重量。经过改装的子头往往是这个游戏的制胜法宝,不管给多少榄子核孩子们都不会换。

放骨浪

骨浪即陀螺,但和现在孩子们玩的塑料陀螺不一样,它用木头削成,以番桃木为最佳,尖的一头插上钉子。玩的时候用绳缠绕,用力往地上放摔,在地上转得久才算赢。也有在地上立木板一块,然后摔骨浪碰打木板,同时要保证骨浪保持转动,木板被摔打远者为赢。或者一个人把骨浪放摔在地上转动,另一个人用骨浪摔碰它,看谁摔的不准或者转动的时间长。

丢沙包

丢沙包在玉林城乡也是风靡一时。道具是一个巴掌大、里面灌着沙子的松软布袋,叫沙包。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口字,小伙伴们分成两组,一组在口字里面,一组在外边分两队对站,外边的人用沙包往口字里面的人身上扔,里面的人若被沙包砸中,表示中弹身亡要出局,但里面的人用手接住了沙包,同组出局的人则可以复活重新进入里面继续游戏,直到里面的人全军覆没,游戏才算结束。然后交换场地继续游戏。里面的人要求眼疾手快,身体敏捷,能躲能跳,还要跑得快。外边扔沙包的人要“奸诈”,经常拿起沙包佯攻,让对方不知道自己的炮弹发射到哪里,疲于奔命。

那些年,60后、70后、80后童年玩的游戏还有不少,如跳房子、捉迷藏、打仗、摸营、老鹰抓小鸡等,不讲究场地,道具简单甚至不用道具,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这些游戏在玉林各地名称可能不一样,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但在那个电子玩具缺乏的年代,却是孩子们的最爱,一场游戏下来,往往个个汗流浃背,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会了相互协作,那种喜悦,是时下孩子们玩手机电脑游戏很难体会到的。

原标题:在没有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时代,60 后、70后、80后的童年这样玩——那些年我们玩过的经典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