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红旗渠(重游红旗渠诗)
谈到红旗渠,许多过来人就会想起六七十年代各大新闻媒介“林县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报道,许多现在人就会想起红旗渠烟和红旗渠酒,想起引漳入林奋战在太行的林县人民。
在周末休息之际,我与家人来到红旗渠重温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看到的不仅仅是奇景,而且从内心深处感触到的是艰苦创业、昂然向上的一种精神。一路上,仆仆风尘,渐入太行深处,地势渐高,风景迥异。路两旁沟壑纵横,远山如黛,巍峨起伏。车子在盘山公路上疾驰,一座座青山倏地掠过或迎面压来,别有一番情趣。天气晴朗,冉冉红日悬于大山之间,渐渐撕去山腰那层朦胧白雾,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壮观雄伟。我们一路颠簸,一路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仰慕已久的红旗渠。
穿过古色古香的牌坊,绕过浮雕和碑林,来到了纪念厅。望着一只只被磨秃了的钢钎,仿佛听到了当年民工开山凿石的叮当锤声;抚摸着当年民工推过的小车,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数万干部群众自带干粮、工具,卷起被褥,推着车,高举红旗开向工地的情景。一张发黄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悬崖间个年轻的姑娘扶着两根钢钎,另外两个姑娘挥动着大锤,猛砸钢钎。她们正在坚硬的岩石上打眼。旁边的山崖上用白石灰写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是呀,贫穷落后算什么,一穷二白算什么,只要有决心,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双手,埋头苦干,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
走出展厅,我们来分水岭水闸,红旗渠由此一分为三,流向各地。闸门上方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红旗渠”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意。渠内碧水奔腾,哗哗作响。苑中阳光明媚,清空气鲜,加之峰峦叠翠,山势巍峨,让人心旷神怡。出了分水苑,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行。不多时就到了“青年洞”,这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地势险恶、石质坚硬。当年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修成红旗渠, 300名青年突击队员,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渠道两边的野菜、树叶都被吃光了……仍然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洞终于凿通。为纪念青年们的光辉业绩,人们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当年人们修建红旗渠的时候,从山崖上开辟出小土路,甚至到了绝崖的时候,还要用上“飞檐走壁”的工夫,这是一个创举呀,是我们中国人的心血。我望望近处的山,远处的渠水,可以想象到当年人们是怎么研磨炸药,怎么搬运石料,怎么引水造渠的。站在山顶上,很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向北望去,远处望到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向南望去,依稀可见的是蜿蜒的红旗渠水;向西望去,风景有个独特的名字:天下第一滑。为什么叫天下第一滑呢?因为当年修建渠水的时候,人们经常上山取石,下山的时候就会很麻烦,所以就修建了一天长长的滑道,可以从山顶直接滑到山底,就取名“天下第一滑”了。旅游结束,我们怀着对林县人民深深的敬意离开红旗渠,走至山脚,抬眼望去,见红旗渠如若矫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相信这条矫龙,一定会带着勤劳智慧的林县人民创造更加富饶美好的新生活。
伟哉,红旗渠;壮哉,红旗渠;美哉,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