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价格表 > 乡间婚嫁风俗(乡间旧时婚嫁习俗)

乡间婚嫁风俗(乡间旧时婚嫁习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生日来,年更近!

旧历腊月,于我,不惑经年已过半。岁月悠悠,往事回眸,即将踏进新年的门栏,用逝去的光阴回望旧年的味道。很多关于年的记忆瞬间被时光唤醒。

年来,婚事多!

陂北蔡店虽地处穷乡僻壤,但乡土气息风俗习惯浓郁。从我记事起,最热闹的场面就是接媳妇儿。七八十年代的姑娘伢出阁还是依照旧时习俗。

靠天吃饭,温饱不济,缺吃少穿是那个年代的共同特点。人们对食物总是有种渴望,这种渴望不是真正的饿,而是对什么都不能敞开肚皮吃的拮据。那年月的农村,更多的家庭儿伢找对象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冇得自由恋爱的说法。

男伢女伢不能随便在一起出去玩,那样会遭人“鄙视和议论”的。男伢大了一般都是由男方父母托媒人说亲。先物色好对象,约个时间见个面,如果双方有好感,喝个茶、吃点点心。事后托媒人来传达信息,算是这桩婚事有了眉目,俗称看人。

男女双双对上眼了,还有父母这一关。选个好日子,男方儿伢提着烟酒礼物由媒人陪着到女方家过门。这个过门无非就是女方父母和近亲伯叔婶娘测试一哈男伢的人品和心眼,看是否本分老实?是否忠厚善良?考核过关,双方可以继续发展。

还有看家起媒这一步。看家就是去看看男方的家庭环境家底厚薄。起媒的礼数也是相当繁琐。选定双吉日,女方宗亲双数客到男方家吃一餐丰盛且有讲究的起媒饭。饭毕,送亲眷回家男方会以布料、烟酒等礼物相送,并买一定量的糖坨向女方湾里的族人分发,算是向众人公开某某家和某某家是男女亲家的事实。

起媒都是女眷成席,有顽气女眷在男方看家的空隙,数哈有几多柜子、缸。柜子和缸都是储藏粮食的器物,用手拍一拍,用指头敲一敲,听声音,满的,表明男方家底比较丰厚,起码不挨饿。人看了,家看了,媒起了,满意了,确定了亲家关系,双方即可正式交往(男来的多,女往的少)。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条件成熟。又由男方父母提出婚嫁事宜,由媒人充当说客跑路传达信息。经女方父母家人讨论决议后才算赞同结婚。结婚还要依照很多的规矩和礼节来一步步完成。

如果女方家长应允了结婚意向,男方就会提前很长时间来筹备婚礼事宜。婚礼还是依照旧时习俗。但凡是结婚的重大喜事人们习惯把日子订在年底。

腊月是结婚首选。各种农作物都丰收,各种物品更为丰富,年终家家都会分到几条鱼(每湾都会分年鱼),喂了一年的猪鸡也可以宰杀,一年到头的劳作稍有休闲,微薄的收入也小有收获。由于社会条件、生活条件的限制,勤俭节约的父辈祖辈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为了儿女的婚姻大事也是积力攒凑,操心劳力……

那年月彩礼的说法还不是特别重视。如果说那个时候结婚,非要有什么东西的话,就是人们熟悉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都是穷苦人家,高物质没钱也不会去过多的追求。

只要人老实本份,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就很满意了。“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儿”,男方会谦卑礼让顺应女方的要求,以求顺顺利利欢欢喜喜把婚事办好,把媳妇接进门。

进入腊月,女方会着手准备晒荷叶泡、晒苕片、晒冻米,打棉絮。女伢则日夜纳底做鞋,绣鞋垫,织毛线衣。针线活做得好,表明姑娘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男方则早早的做谷酒,请来木工师傅置办家具。穿衣柜、橱柜、五屉柜、婚床、桌椅等家具是七八十年代的主流。

房前屋后的杉树、柳树、枹桐树是打家具的好材料。师傅在家敲敲打打十天半月是常事。家具做好,油漆匠上门。满房的家具油光漆亮,手工精湛的油漆师傅在床楣画上“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牡丹蝴蝶”等图案,画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柜门一般就画上热闹喜庆的“喜(喜鹊)上梅(梅花)梢”“花好月圆”。其他的小物件没有什么讲究,由师傅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请师傅上门做点工,除了一日三餐外还要过中。面条加焦黄的糍粑外加一个鸡蛋,于贫困的农村那是极好的招待,也有的人家,面条里加上几片肉,那真是特别爱好的表现。

多数家庭会因为结婚而负债,拿不出钱来办喜事就会请客邀会。邀会的人多半是乡里乡亲的熟人,邻里之间相互帮衬,都是穷苦的劳动人民,谁家都有大事要办,谁家都有捉襟见肘的时候,只要是被邀请参加,或多或少都要拼凑一点,已解燃眉之急。借方来年辛苦攒凑再一一偿还。

邀会的酒席很是丰盛,自酿的米酒任人喝,豆腐小菜、腊肉腊鱼摆上桌、朴实的乡情乡谊尽在浓浓的酒香里。

按照传统做法,嫁娶的主动方父母会首先到女方家要姑娘伢的出生年月日、生辰八字,叫要日子。然后请个“会事”的阴阳先生或有名望的算命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属相、八字来推算男女主角是否相合再来决定迎娶的黄道吉日。

选定吉日是根据皇历书上所载的:建、危、平、满、成、闭、执、定、开、破、收、除等十二字来决定。建、满、平、收属黑道日;除、危、定、执属黄道日;成、开这二天皆可用;闭、破犯忌不相当。

吉日择好,是为“天作之合”,双方确定婚期。婚期定好后,男方就要礼节性的把结婚日子送给女方,俗称送日子。送日子也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即男方向女方送一笔节礼。东西有:猪肉、烟酒、糖坨,布料(也有对方伯妈的一身衣料),还有女方接客给亲戚的回手(数量会依姑娘伢有多少张桌子而给)。

如果是嫡系的大伯、幺幺、yeye(黄陂方言叫法),礼会更重些。还有给姑娘伢的衣裳、鞋祙、贴身衣裤、焐手烘笼,还有一笔钱,让女方置办大件嫁妆。具体多少钱,么嫁妆,一般都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协商好,不能说男方给几多是几多。当然,不管是儿伢父母或女伢伯妈都会尽量为对方着想,力求节省,少收聘礼。

送日子还必须写一个“预报佳期”贴,也叫六叠八书贴,书写极其讲究,都是请德高望重熟悉礼节的老先生书写。红外封套长7.5寸、宽5寸像信封一样大小,再剪宽约一寸定期条用毛笔写“预报佳期”四字,粘在外套正中间。

封套反面写上:“长庚千载、永定百年、百年好合”。封套内正文从上到下用竖式书写。一格:谨占于X年X月X日吉时治俻喜酌恭迎令媛如归;二格:敬祈,三格:俯允,四格:右上,五格:尊親翁X府亲家大人台启,六格:尊親母X府X老孺人台启,七格:姻愚弟XXX率门下婿XX顿首鞠躬,八格:姻愚妹XXX率门下婿XX顿首鞠躬(婚帖有很多种写法,选其最常用一种)。

剪一张大小合适的红纸折成六折,用其中三折分别写上八行内容,另三折空的写上一个“正”字就可,叫“六叠八书”。姑娘屋的收了“预报佳期”贴,就说明婚日已铁板钉钉,再不能轻易更改。

嫁娶方父母或家人可以到亲戚六眷家去接客,说清楚出嫁日子。一般接客以阴历日子为准。亲戚朋友们得到喜宴的准确日子后,一般都会上门恭喜,也会准备好送礼的钱。

礼钱的多少根据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疏、交情的深浅、本人的经济状况而定。女伢出阁收到的礼多为布匹、衣料、床单、被面等等之类实物,叫压箱子的礼。送钱的少,女家还要以饼子红糖相送。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全湾老小齐上阵,跑堂听叫,搬桌子借板凳,为晚上的宴席作准备。农村风俗习惯是早上搬嫁妆,晚上迎亲接新娘。

娶方会请上湾里几十号青壮劳力和一个懂礼识大体之人(有的家庭也会物色一个漂亮男童前往,撞喜,意指新娘头胎生儿)带上打礼的肉(半边猪,有头有尾)、对子鱼(般般大,8斤以上的草鱼)、糍粑(方方正正以双数为准)等礼品天刚蒙蒙亮便起床向女方家出发搬嫁妆。

礼品上都贴着红红的“囍”字,人生大事加倍喜庆隆重。抬嫁妆的绳子、杠子、筷子、底线也都染成喜庆的红色。乡土习俗,人们尊重传统礼节,一步一个脚印,识聘婚嫁,礼数周全。不管是迎亲还是日常往来中,双方都是以礼待人,和善恭谦!

到了女方家,主事人要不断向新娘家前来看热闹的乡亲发烟发糖,极尽热情。新娘家也早早备好便餐给抬嫁妆的客吃。主事人征得女方父母允许发嫁后,男方乡亲会把新娘家的陪嫁物搬到屋外,箱柜衣被,细心谨慎的绳捆杠绑,绝对不能马虎。

嫁妆颜色艳丽,铺盖都是成双成对,“会事”的啷嘎为了安全起见,会蛮过细的来检查一哈,怕路上出纰漏。准新娘的弟妹们把箱子钥匙藏倒,在众人的怂恿下向新姐夫要红包,一个不够,再来一个。

哄笑间,女方的族人也会趁机把早备好的红擦在新姑爷的脸上、身上,以视吉祥。场面热闹又搞笑。鞭炮声响,欢送抬嫁妆的队伍启程,女方会派新娘的两个嫡系亲人同往。一个挑椅子一个驮帐子(一是对嫁女的重视,二是认门)。队伍出发了,主事的人还要返回来接客(接新娘的父亲送梳头油)。

抬嫁妆的队伍走山路过乡村,一路欢声笑语顺利抵达男家。炮竹炸响,人声鼎沸。众人把陪嫁物小心翼翼的搬入新房摆齐放正,吃饭就餐。为晚上迎娶新娘作准备。

老家规矩是晩上迎接新娘,娶方办两餐酒。晚上的一餐称之为上马宴,正式吉日的早晨一餐为下马宴。男方会派“八字好、福全、富贵、儿女双全”的人去接亲,以盼小俩口未来富有、儿女成群!

到了女方家,早已准备妥当的新娘家也是人头涌动。四邻八乡都赶来看热闹。吃烟、喝茶、分喜糖。场面纯洁而朴实,喜庆而温馨!

新娘这边的亲戚朋友也会对新郎官作一些小小的调戏和为难,让新郎用红包来摆平难堪,对勒些营造气氛的小闹剧,新郎官是绝对不能杵头杵脑的,更不能说话翻撬。新娘屋的亲人也会或多或少地把新娘压祆袋的钱,以视祝福。

一系列周全的玩笑礼数过后。女家摆案焚香烧纸,新娘新郎拜祭祖宗师位。媒人、接亲队伍扶新娘出门上路。新娘亲人和新娘此时也免不了哭泣,相互间对彼此的依恋和难舍。

男家灯火通明,笔墨先生已把婚联和号对(以男女双方名字题写的对联)写好。两扇正大门中各书“鸾凤和鸣、金玉满堂”字样,其他房门窗户和墙壁上均都贴上大红的“囍”字。

新娘一般不直接进新郎家门,而是暂时歇息在早就安排好的人家休息等待吉时再接来拜堂成亲。男方会请剃头师傅开光洁面,穿戴整齐,身披红巾。“天地國親師位”香案前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敲磬说彩司职人员各就其位。

“天地国亲师位”这六个字的写法也是极其讲究。格式自上而下写,“天”字要写平,“地”字要写宽,“國”字要全封口,“亲”(親)字不闭目,繁体“师”(師)字要少写一撇。延袭而来的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凌晨三、四点钟,炮竹声响,铺床说彩的妇女是湾里的能人,说话有条有序,四言八句,黄段子频出。婚床的四角藏着鸡蛋,撒着花生、放着红枣。说彩的人高声喊,众人在旁边和(喜啊)。哈是些早生贵子,花着生,子孙延年,富贵荣华的吉利话。

拜堂仪式,过程相对简单,先拜天地、再拜列祖列宗,然后拜父母。新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一般是磬音未响,男女双方就争先恐后的钻进洞房“抢”占床位。以悍小家地位。虽迷信,但也好玩。

拜堂之后,新娘独坐新房。男家摆桌清客,大宴宾客。房屋门口,左邻右舍家都放桌子。喜筵按来客的亲疏、尊卑、长幼来排坐定位。一般新娘那边送亲的人和男方嘎嘎屋的坐主家堂屋正席首(称一席)。

排座位的原则一般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下方就是端菜酌酒的陪客。坐席也讲究“亲疏假重”,如果亲戚太多,关系复杂,主人要事先和贵客商量沟通,一旦招呼不周,输了颜面出艇闹冤最后老死不相往来的大有先例。

新婚三天无大小,百无禁忌。允许亲朋宾客,三乡四邻来斗散放盘新媳妇。特别是年轻人闹洞房最为活跃。别出心裁、刁钻古怪的言语和动作都能把新人捉弄得难以招架,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新姑娘三天回门得娘家兄弟去接,梳头油也是娘家父亲送来。有油、有花生、有炸好的荷叶泡,有苕片、有冻米泡。夫家会邀请湾里的老少爷们来坐一坐称之为喝茶。

新媳妇娘家办酒席也都是依农村的乡土习俗而循。新姑爷上门,众人起乐,抬倒坐碲凼、按倒钻桌子、蹭到喝胡椒水……只要是能让人开怀大笑的游戏画面都延风釆用。

女方过客新女婿、刚出嫁的女儿是贵客,理应坐一席。新女婿要懂得谦让,主动给年长辈高的客人坐正位。酒席中,厨师会在大菜扣肉上插上红花,笑新姑爷出小费。酒至正酣新郎也会遭到湾下嫂子或兄弟的“攻击”抹锅底灰,满脸肤得像黑包公。新郎官可以反击回敬但绝对不可生气、发火。婚姻喜庆氛围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结婚风俗即是结婚礼节,传承千年的风俗乡味不太经典但都独具特色。时代在改变,生活在提高。那些旧式风俗在慢慢被世人淘汰和遗忘。现今社会人们思想太复杂化,需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化。

如今的结婚,香车暖房,高额彩礼,也只有“钱”才是衡量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豪车开道,酒店筵席,司仪主持,搭景布局。亲戚朋友见面寒暄几句。吃饱喝足各回各家。似乎把闹洞房的事都省略了。

我一直很怀旧,怀念小时候农村那纯朴的民风和浓郁的乡情,还有那不算高雅的结婚习俗。

本文作者周静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周静,1972年腊月生。蔡店红苏村周家湾人(河棚);1998年嫁入蔡店鹿脚山村谢家田。现在黄陂区四季美从事园林绿化资材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