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畲山烟厂的遗忘(福建畲山烟厂)
1962年,卷烟紧俏,罗源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公司以晒烟为原料,雇员手工卷制“凤城”牌卷烟应市。上世纪60年代中期虽然停产,但也培训了一批卷烟生产人员,为日后罗源县畲山卷烟厂的创办打下了基础。
1977年春,罗源县委作出创办卷烟厂的决定,确定以厂带厂,母鸡生蛋的办法,依托县酒厂办烟厂,以卷烟为龙头,带动全县烤烟种植,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1978年5月,从河南许昌购回了国产“新中国”牌卷烟机和简易小型包装机等3台烟机设备,在县酒厂新建的330平方米的白酒仓库落户,并以此作为酒厂的卷烟生产车间,开始安装、调试和试机。同年8月,土法上马,用云南,永定烟叶做配方原料,试产机制卷烟成功。首批产品为“罗川”、“翠竹”牌简装卷烟,经试销社会反映良好,至年底,创产值3.35万元,并首次向国家上交烟税1.7万元。
漏色标
1978年8月24日,县委决定成立罗源县卷烟厂,依附于县酒厂,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核算。1979年3月15日 ,经罗源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福建省罗源县畲山卷烟厂”。“畲山”二字,一是可突出罗源卷烟厂的畲族特色,增强竞争力; 二是可享受国家少数民族特殊优惠政策,有助于下步烟厂的申请报批。
从试产成功至1982年,畲山卷烟厂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曾得到视罗源为第二故乡的原厦门卷烟厂厂长刘维灿的大力扶持。产品从原先的“罗川”、“翠竹”,发展到“茶花”、“山海”、“金凤”、“灵芝”等6个品种,累计产值199.1万元,上交产品税金122.03万元。
1982年9月,由县长陈增光、县委党委雷志森等赴京,先后向国家烟草总公司、国家计委汇报办厂情况,并得到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国务院于1983年5月14日发出国发(1983)84号《国务院批转轻工业部(关于计划外烟厂调整意见报告)的通知》,宣布在全国243家计划外烟厂中,批准60个烟厂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畲山卷烟厂为其中之一。至此,畲山卷烟厂成为福建省5个计划内卷烟厂之一。1986年元月,被列入省属卷烟工业企业。
1984年,为扩大生产规模,进行第一期技术改造,将厂址迁往西门外官山,人、财、物与酒厂分开,实行独立核算,定名为“畲山卷烟厂”。并再度得到厦门卷烟厂厂长刘维灿的支持,从该厂派出5名技术人员到厂担任技术指导。是年,全厂职工117人,生产“山海”、“双茶花”、“罗川”、“翠竹”等4种牌号香烟5016大箱,实现产值240.61万元,实现税利112.27万元。
1985年进行第二期技改,征用南溪北岸河滩地50亩,购买百货公司仓库1座及2200平方米空地,新建双层车间5482平方米、发酵室、复烤房、仓库、办公楼及职工宿舍计19800平方米。1987年厂址从官山迁至南溪新址,并购置“莫林一8”型卷接机2台及第一、三车间的设备,形成年产2.1万大箱的规模。同年11月,经福建省游德馨省长同上海叶公琦副市长牵头,与上海市烟草公司联合开发混合型甲级“福海”牌香烟。同年同月,乙级84mm烤烟型过滤嘴“喜来宝”烟投产,烟标以国宝大熊猫吃竹子为主图案,此品牌成为该厂的主导品牌,有“喜来宝”,“白喜来宝”,“特制喜来宝”等规格,为四五类卷烟,1991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曾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与上海市烟草公司联合开发
除此之外,还生产了鼓山、福州、闽江、榕城、喜鹊岭、榕牌、榕城、大百吉、和平等大众烟。
附表中为畲山卷烟厂的大部分卷烟牌号
与四平卷烟厂联合出品
1990年为实现卷接包装制丝现代化、新增生产能力2.9万大箱,形成年产5万大规模,进行第三期技改。当年年底引进德国产B-1横装包装机1台、法国产COCA-2卷接机组1台。全厂年末固定资产净值3405.68万元,职工272人,实现产值5486.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22万元,上交税金2254.52万元。
2001年12月,根据烟草行业对年生产指标5万箱以下小烟厂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政策,由厦门卷烟厂对畲山卷烟厂实行兼并重组。2003年4月,畲山卷烟厂停止卷烟生产。
有趣的是,虽然畲山卷烟厂虽然从此消失,但品牌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2006年上半年,由于低档烟市场需求紧缺,国家烟草专卖局多次召开会议要求调整高档烟的生产,增加低档烟的供给,厦门烟厂受命于紧急,恢复“喜来宝”的生产。7月初,五类卷烟“喜来宝”在内蒙古自治区烟草公司的10个地市投放,有效缓解了内蒙古自治区低档烟严重短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