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价格表 > 揭秘太原烟草收购黑幕(烟草收购合法吗)

揭秘太原烟草收购黑幕(烟草收购合法吗)

观澜君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太原卷烟厂的“人情烟”,被群众诟病。针对此事,《光明日报》的一篇批评报道不仅关涉到当时的太原市委书记选举,还对当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起到了纠偏和警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的向背;人心的向背,不但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也决定着党的命运。”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再读“关系牌香烟”系列报道,以小见大,仍有让人“红红脸、出出汗”之效。

一组关涉市委书记选举的报道

文/徐尊六

1982年5月,我刚从南方采访归来,又风风火火跟随一位报社负责人前去陕西、山西等地搞调研(征求读者对《光明日报》的意见)。到太原后,住在迎泽宾馆。一天晚上,一位年近半百、自称太原卷烟厂的干部来到我的房间。他的性格极像“鲁智深”,开门见山,张口一个“烟飞”了,闭口一个“烟跑”了。开始我没有听懂他讲的话,后经他解释才明白,原来烟厂的大量香烟被送了人情。

为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留下来作一番调查。事实证明,这位干部反映的情况,不仅属实,而且“富余”有加。出人意料的是,日后它不仅引出了“关系牌香烟”的连续报道(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而且开创了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批评报道的先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

当时太原卷烟厂生产的部分香烟品类

犯罪乎?不正之风乎?

我将所调查到的太原卷烟厂的实际情况带回报社,经整理推敲,撰写出《万条香烟送人情》的见报清样,送给报社一位领导同志审定。然而,这位领导同志却作了如下的批复:此稿不宜公开见报。其理由是:万条香烟价值几万元,数额较大,按中央有关规定,大案需要送审;送烟受烟是行贿受贿,不是人情,而是犯罪行为。

我不同意这位领导同志的看法,为此申述了以下理由:虽然是万条香烟,但送烟者不是个别人,上至厂长、书记,下至科室、车间负责人,甚至还有一般办事员,数量不下上百人,而接受烟的也不是个别人,涉及全市,甚至全省以及外省市很多地方。所以,从总量上看虽然很多,但具体到人头上数量却很少,且烟价不高,一条烟一般仅几元钱。它既构不成犯罪,更算不上什么大案要案,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不正之风。

8月11日上午,我将个人的看法足足写了两页,一并附在小样上,另送报社第二把手刘爱芝同志。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我心有余悸地对刘爱芝说:“我写的这个意见,请你给保下密。”

当天下午,刘爱芝便将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当即拍板:“你说的对,就按你说的办,明天见报!”

8月12日,《光明日报》一版的显著位置刊出了《领导随便批白条,万条香烟送人情》的消息。从此拉开了“关系牌香烟”报道“战役”的序幕。

记者写“读者来信”

一天,光明日报时任总编辑杜导正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对我说:“你们收没收到这样的读者来信,建议把接受烟的单位和个人名单在报纸上公布?”我说:“没有!”杜说:“你赶快写出这样一个读者来信,并且列出一个送烟受烟的表格,内容包括接受香烟者的姓名、单位、职务,以及品种、数量、时间;送烟人的姓名、职务。”我说:“表格好列,可读者来信不好写,因为在几百封来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内容。”杜不容置疑地说:“那就你自己写!”我说:“这样做合适吗?”

当时我到群工部工作已经几年了,除了采写稿件,就是编辑读者来信,但从来没有自己写过读者来信。我当时认为,老杜的这个“馊主意”不仅给我出了道难题,而且也不符合新闻规则!杜解释说:“记者、编者也是读者,而且是第一读者。作为办报人,时时要想到读者,读者想的、读者看的,都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你想想看,读者没写到的,不见得没有想到。舆论就是引导读者。”

“写就写吧,总编辑的命令不可抗拒!”这篇由我撰写的“读者来信”摘录如下:

编辑同志:读了你报8月12日关于太原卷烟厂领导人随便批白条子,将万条香烟送人情的报道,发人深思,一方面对该厂领导人大慷国家之慨,将大量香烟送人情的“败家子”作风感到愤慨;另一方面也觉得对那些接受香烟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当受到舆论的批评——尽管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好同志。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把烟酒作为拉关系走后门的一个手段。在这些人心目中,什么国家财产,什么党的《准则》,统统抛在脑后。就太原卷烟厂而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烟厂主要领导人固然负有直接的责任,接受香烟的有关部门和同志也是负有责任的。我们看,太原卷烟厂一些领导人送烟的对象一般不会是普通老百姓,很可能是他们的上级领导和关系户、关系人。这些人白吸国家的烟是一种损公的行为,类似这种占国家便宜的现象,在目前社会上并不是个别的。为此,我们建议把接受太原卷烟厂一些领导人送烟的单位和个人名单在报纸上公布出来(不一定全部,最好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另外,我们还希望接受香烟的单位和个人能自觉地按价将烟款交还国家。山西省太原市几名读者

出人意料的是,当这则“读者来信”及其表格公开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广大读者纷纷来信,大加赞扬,说是给批评报道开创了一个先河。

接着,杜导正又在一天的下午上班时间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同上次一样,他问:“你手头有没有对白拿烟的单位和个人限期交还烟款的读者建议?”我说:“没有。”杜还是那句话:“你写,下班以前务必交给我!”

为此,我又从不同侧面撰写了3篇读者来信:建议对白拿烟的单位和个人限期一个月交还烟款,对检查不好拒绝交还烟款者再公布名单。

这样一来,“关系牌香烟”的报道一下子推向了高潮,白拿香烟者纷纷退还了烟款。

要不要作更正

在8月26日列出的《接受太原卷烟厂领导人送香烟的部分单位和个人名单》表格内,有一位太原市委的主要负责同志,他拿了4条“卫星牌”香烟(按当时的烟价只不过20多元钱)。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表格在报纸上公布后,引起山西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办公厅致函《光明日报》,函中提到,太原市不久要举行党代会,进行换届选举,⋯⋯贵报在8月26日刊登的有关太原市委主要负责人拿烟的问题,建议报社给发个更正,内容是这位负责人没有从烟厂拿烟。否则会影响选举,请贵报给予大力支持。

“这个更正要不要作?”总编辑杜导正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从新闻角度讲,这个更正不应该作,但从山西方面的大局讲,应该作。”我还说:“如果作更正,那么人家读者就会说,记者调查不细,出了差错。我还不愿背这个黑锅。”杜说:“那你看怎么办?”我说:“给来个说明好不好?”杜说:“你看着办好啦!不要影响人家的选举工作。”

1982年10月7日,即太原市党代会召开之前,《光明日报》只好刊登出了这样一个顾全大局的说明:“8月26日所列名单中,有经厂长批准送给太原市委书记 XXX 同志4条烟,据说,XXX 未收,是被烟厂办公室主任挪作招待用了。”

后来太原的一位同志对我说:“别小看这个小小的说明,没有它,这位市委书记当选还真有点悬呢!”

如果还有点“历史”意义的话,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不妨浏览一下“关系牌香烟”的表格。

说明:表中划 XXX 者,原单据即如此。孙福增:厂党委书记;索占忠:厂长;杨甫弼:厂党委副书记。

注:因前面文中已提到太原市委书记的有关情况,故在本表格中隐去他的名字。

1982年8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领导随便批白条 万条香烟送人情》一文

领导随便批白条 万条香烟送人情

太原卷烟厂管理混乱党委组织生活不正常

邓俊三同志致函本报反映情况,个别领导持不正确态度。该厂的问题仍在调查中

太原卷烟厂党委委员、武装部长邓俊三来信,揭发该厂一些领导人将大量香烟白送人的问题,经本报向山西省委反映后,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当即作了批示,责成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今年五月,太原市委纪委派出调查组到该厂进行调查,从已查实的情况看,比揭发的情况还要严重,乱拿乱送的香烟,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有单据可查的,就达一万余条。此外,该厂管理混乱、党委组织生活不正常等情况,也相当严重。据记者了解,邓俊三致函本报反映厂里存在的问题后,个别领导同志确实持有不正确的态度。目前,该厂的问题,仍在调查中。

下面是邓俊三同志给本报编辑部的信:

几年来,我厂几个主要负责人究竟无偿拿走多少香烟,一时无法查清。仅据生产科和四车间(主要生产高级香烟)保存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厂长三个人批的白条,拿走香烟五千余条,价值三万余元。

一九八○年四月,我厂以试制名义生产了六百多条烟,不入账,直接放在生产科,由厂的领导随便批条子白拿送人情。一九八○年初,轻工业部一位副局长在太原疗养时,仅七天的时间,有关领导就给他送了价值一百多元的香烟。

烟厂党委副书记杨甫弼的外甥女是烟厂门市部的售货员,在烟酒提价前,她从保管员那里以白条提走“五台山”牌过滤嘴香烟五箱,价值一千一百元,后来向她索要这一笔货款时,她却否认有此事。现在她开的收条还在保管员手里。杨甫弼不但不追查此事,反而把他外甥女调到烟厂附属的技校学习,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我厂还经常用香烟拉关系,低价换取高级毛料、军大衣和香油等物品;还偷漏国家税收十余万元;虚报产品质量,谎报消灭了三类品(把三类品谎报为一、二类),使得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和主任工程师都不敢在报表上签字。

此外,我厂党委的组织生活极不正常,长期不开党委会,一切重大事项全由三个主要领导人说了算。个别领导人得悉我揭发了他们的问题后,不是采取欢迎的态度,而是多次在大会小会上对我进行挖苦、讽刺、谩骂,扬言“几个跳蚤掀不起被子”“告到省里、市里也告不倒!”等等,并以“诬告反坐”相威胁,给我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对于这类问题,也希望有关上级领导予以注意。

这是我们的“旧报新读”栏目——

世间文章千千万,总有那些“不寻常”,如航标,如星宿,熠熠发光。它们或是岁月的刻痕,或是历史的见证,或是时代的坐标,或是命运的呐喊,或是人世的长歌……这些文章不仅“美”,而且“真”,还很“实”,彰显出文字的劲道与力度。朱光潜先生说过:“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何况,一些文章一开始就如此“不寻常”。

40年前,中国的大门敞开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如壮丽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醒来,中国在蜕变,中国在腾跃,中国在飞翔。这个进程波澜壮阔,这个过程扣人心弦,这个历程回味无穷。

《文摘报》开办“旧报新读——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专栏,设想将此间那些动人而“不寻常”的篇章重新打开,重新唤醒,重新编排,请你读,请你品,请你思,请你想,这一块块新时代的基石,助你登高望远,朝着未来的方向。

• end •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责编 | 侯楠楠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