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旧事:红双喜的故事(烟草恩仇录红双喜)
走进街头的烟店,你会找到一场战争的遗迹。
哈德门,如今由青岛卷烟厂生产,在民国时它是英美烟的招牌。而英美烟常年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是国外巨头之一。
至于红双喜和红金龙,很多人都抽过,在民国时这两个品牌都属于南洋烟草,代表着民族工业。
在100年前,南洋兄弟和英美烟之间打了十多年的广告战,这件事影响了中国商业史。至于广告的战场,你一定不会陌生:抵制二十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
1895年:让4.3亿中国人当烟民
那个著名的段子是这么说的:
老板要两个美国销售员卖鞋到非洲。乐观的销售员说:「太好了!多大的市场啊,要是非洲人民知道穿鞋的好处,天知道有多少人得买我的鞋。」
1895年的马关条约允许国外企业在华投资办厂,洋人们像「乐观的销售员」一样疯涌到「不穿鞋的中国市场」。
只不过这个故事的中国版有些变味——烟草大王杜克指着地图上的中国说:「4.3亿人口!那儿就是我们要去推销香烟的地方。」——如果4.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抽一支烟,会怎样?
杜克大学因詹姆斯·杜克的慷慨捐赠而得名
1902年,杜克的美国烟草公司与另一巨头帝国烟草公司联合创办英美烟公司,巨人就此诞生。
在国人还不懂广告的年代,英美烟凭借超人一等的营销头脑无往不利。中国人爱看戏,英美烟就在戏院里免费发烟;中国人爱烧香拜神,英美烟就在神庙外搭彩棚宣传;中国人爱听故事,英美烟就绘出白蛇、水浒、二十四孝的广告画片,随香烟一起赠送。
英美烟三国烟画 图片源自网络
英美烟也的确成功了。到1910年代时,中国各大城市的城门上、城墙上、大街小巷里都贴满了英美烟的广告宣传画。民国时,住在偏远乡村里的人,可能没听过孙中山蒋介石,但多半见过英美烟的广告。
1910年代英美烟在天津的户外广告
在英美烟势如破竹的年代里,中国企业在做什么?1895年,国外企业进军中国时,中国还在玩官办企业。大批民族工业创立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了。
1915年:国人一愤慨 国货就大卖
在1915年,没人敢惹英美烟。
对待竞争对手,英美烟只有两种做法,要么收购你,要么打垮你。英美烟的收购报价倒还不错。但若拒绝被收购?英美烟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雇佣一帮人去撕对手广告海报、找律师上法庭告对手侵权、收购对手的烟等发霉了再拿出来卖……
谁敢与之抗衡?简照南敢。
简照南是中国人,但之前并不在中国做生意。
他从被英美烟忽略的东南亚市场来,他所创立的品牌叫南洋烟草。从后来的经历看,简照南和刘皇叔很相似,有种打不死的顽强,又善于得民心。
简照南与南洋工厂
简照南是广东佛山人,十几岁就去海外闯荡。他年轻时开过瓷器店,倒了;后来又做过航运。1905年,三十五岁的简照南总算凑够一笔钱,开始做卷烟生意,工厂很小,只有四台卷烟机。
在东南亚市场上,小烟商简照南体会到爱国的戏剧性。华侨的爱国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每当抵制洋货运动发生时,南洋这样的华人品牌就会受到疯狂的欢迎,反之则无人问津。1911年前,南洋一直就在破产边缘徘徊。
辛亥革命拯救了简照南。手头并不宽裕的简照南,为支持孙中山捐了很多钱,这一举动打动了华侨,他们的热情持续了两年之久,南洋总算走出了低谷。
在进入国内市场之前,南洋和英美烟之间就有过交锋。1907年,英美烟借口南洋的白鹤牌香烟包装与英美烟某款香烟相同,让香港英治政府销毁了南洋的烟,此举让初出茅庐的南洋颇受打击。
1915年,南洋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在巨人的虎视眈眈之下,进入国内市场?
简照南运气不错。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南洋把握住了机会,在国内站稳脚跟。
第一件大事是抵制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民四条约,承认部分二十一条内容,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让渡给日本。这一事件让国人纷纷走上街头抵制日货。
1915年抵制二十一条传单
民众的愤怒持续了半年之久。抵货运动的重心,从不买国外商品,渐变为提倡买本国商品。在1915年,「国货」这个词开始成为民国广告的主角。但此时民族工业打爱国牌还略显生嫩,多只在广告中提及「注意中国出品」、「纯粹国产」。
1915年抵制二十一条借势广告
做多了华侨生意的南洋,倒是对这类爱国运动已很有经验。南洋提出广告口号,「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将自家商品与爱国捆绑在一起。
图片源自网络
1915年,南洋进入广州、天津市场,都受到了疯狂的欢迎,烟民们宁可忍住烟瘾也要等南洋的烟到货,那场面仿佛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第二件大事,来得有些意外。1915年7月,简照南的家乡广东发生水灾。南洋兄弟派出十艘轮船,挂着「南洋兄弟公司救济」的旗帜去救济灾民,就像1911年一样,简照南的善举引发了广东人的好感。
慈善营销后来成为南洋的招牌战略。有传闻说,简照南的母亲潘氏是虔诚的佛教徒,爱做善事,简照南是孝子,母亲的话不敢不听。但简照南私下底也承认,慈善捐助让「南洋公司之声名老少咸知」。
南洋救济水灾难民广告
借着这两件大事的东风,南洋顺利登陆华南市场,并开始布局全国。
但巨人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英美烟开始还击。
第一招是打官司。英美烟故伎重演,声称南洋旗下最畅销的三喜牌香烟侵权,要求南洋登广告谢罪。南洋惹不起外国律师,只能将三喜牌香烟撤市。
但南洋刊登了一则广告,把这件事抖了出来,「小号不欲三炮台误看为三喜,故情愿收回现所用之三喜」。英美烟赢了官司却输了民心,国人为南洋愤愤不平,南洋旗下喜雀牌香烟反而销路大畅。
英美烟三炮台广告
第二招是掐断销售渠道。当时国内烟草市场几乎为英美烟所垄断,大的商行多与英美烟签有排他协议。但仍有不少商人热衷于支持国货,南洋与他们进行了合作。
左图,1906年,一名中国小贩在销售英美烟公司的香烟
右图,1926年销售哈德门香烟的店主
英美烟的看门绝技还是打广告。这招让南洋头疼不已。英美烟家大业大,在报纸上天天打广告已成习惯,在街头到处贴广告海报不吝成本。南洋只能咬牙跟进,把海报贴遍街头,英美烟往往会撕掉这些海报,南洋只好雇人再贴一遍,每一面墙都成了它们的广告战场。
英美烟和南洋的营销竞争白热化到什么程度?当时人人爱逛青楼,南洋在妓院里派发广告月份牌和赠品,英美烟就雇了一帮人天天泡妓院,专门揭南洋的月份牌。
英美烟很强,但爱国却是那些年的民心所向,南洋抓住了这点,在与英美烟的对抗中找到一线生机。
在1915年前,南洋旗下的香烟品牌名称大多比较传统,如:双喜、四喜、喜鹊。但进入国内市场之后,南洋开始将品牌命名为:爱国、长城。
南洋烟草爱国牌香烟广告
在民国时,有个神奇的广告现象叫「香烟品牌名蹭热点」——每当有大事发生时,与热点有关的香烟品牌就会迅速出现,比如孙中山逝世后,出了总理遗嘱牌香烟,九一八事变之后,出了马占山牌香烟;淞沪会战之后,出了八百壮士香烟。
这种现象,南洋算开创者之一。早在1916年,南洋就借了个生猛的热点——袁世凯称帝。南洋在广告中自称:「袁氏叛国,本公司制出自由钟香烟贡献同胞」,「有再造共和之念」。
南洋自由钟牌香烟广告
凭借爱国这张牌,南洋成为巨人英美烟唯一的劲敌,但仍岌岌可危。用简照南的话说:「无异与恶虎争斗,稍一疏忽,即为吞噬。」
英美烟时而大幅降价,时而打广告战,把烟草商战变成了如今互联网企业常见的烧钱大战。但南洋烧不起钱,也穷于应付分销商总被英美烟挖走的局面。1917年,简照南甚至想到去求助政府,但北洋政府的合资条件太苛刻,南洋只能放弃。
为了南洋能存活下来,简照南尝试在山东收购烟草、资助烟草种植实验、从国外购买新式卷烟机。
简照南心知肚明,这无济于事。1917年,他在给弟弟简玉阶的信中写道:「国货号召,乃广告之题目,若货不佳,任尔如何号召呼求,国人亦不闻耳。」——广告打得再好,产品不好并没有啥用。
但在真正具备与英美烟抗衡的实力之前,南洋唯有如此这般野蛮顽强地生存着。
除非,有抵制二十一条那样的大事再度发生。
(本篇为烟草恩仇录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说明1:从历史上看,定位中高端的哈德门与平价香烟红双喜并非竞争对手,本篇以哈德门与红双喜比喻两大烟草巨头,仅为便于理解。
说明2:部分图片援引自《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 1890-1930)》
百神传媒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