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价格表 > 鹤山红烟:从明清到今(鹤山红烟哪里买)

鹤山红烟:从明清到今(鹤山红烟哪里买)

假期小编逛鹤山博物馆展览时,留意到有关于“红烟收购站”的介绍,引起了我对鹤山红烟的了解兴趣。

▲ 鹤山新博物馆之红烟收购站介绍(小编自拍)

从网上搜到一篇文章关于“鹤山红烟的前世今生”,阅读完后,才知道原来它曾经是这么辉煌过。

| 鹤山红烟的前世今生|

特别声明:本文不是教唆抽烟,更希望大家知道吸烟的危害而远之。此处仅人文分享鹤山红烟的历史。

该文章发表时间显示是在2010年,有兴趣的读者请代入当年的时间情景,进行阅读。

▲ 烟农正忙于种植(来源:网络)

红烟是鹤山著名土特产,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过去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岁月。沙坪是鹤山经济中心,也是广东省内最大红烟集散地,当年沙坪经济的繁荣,有赖红烟市场的支撑。时至今日,在老一辈沙坪人中谈起吸食“尖唛”(指头大尾尖的鹤山卷烟)历史时仍津津乐道,无限眷恋,而远在美加、东南亚的一些老华侨,对吸食“老古烟”(鹤山极品红烟)仍情有独钟,“乐吸不疲”。

1、年产烟叶7000吨

今年已经70多岁的陈缵荣老人1958年开始在鹤山县农业部门任职,负责烟叶生产相关工作,从此与鹤山红烟接下不解之缘。陈缵荣介绍,红烟原产南美,明代开始从菲律宾输入闽粤一带:“鹤山红烟以叶色红亮,味道浓烈,香醇馥郁,油份多、弹力强,揉搓不碎,久贮不变而驰名中外;鹤山红烟有上南、下南、上西、下西(指地域)之分,其中尤以雅瑶上南烟最佳。”

清乾隆十九年(1754)至嘉庆年间,鹤山县烟田处处,据当时的县志称;“在境内举目一望,所见者皆烟作,自低田至梯田,不植烟者几稀矣”。当时鹤山境内种植面积逾4万亩,年产烟叶5000吨,产量占全省的一半,沙坪周边的镇南、小范、石岭、玉桥、赤坎等地均有种植。广州、江门一些大烟庄均在沙坪设行收购烟叶,转运到欧美、南洋及港澳一带。

清末民初,鹤山成为广东烟叶主要出口基地。据广东通志记载:“鹤山县以产烟驰名,每年出口在百万金(白银)”。民国4年(1915),鹤山烟与南雄烟并称为广东标准烟。至192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产烟叶7000吨,时粤赣闽区统税局在烟叶专卖文件汇编中引述:“年产烟叶5000吨以上唯鹤山一县矣”。

其时沙坪红烟市场极其兴旺,烟丝加工业十分发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沙坪集收购、经营、加工一体的烟庄达10多家,从业人员过千人,加工烟丝近千吨,著名的有李义兰、冯友兰、英兰等规模较大烟庄,其中李义兰生产的黑猫牌烟丝风行海内外。这些烟庄,既加工烟丝,又贩运烟叶到粤西、肇庆、广西玉林、梧州等地销售。那时交通不便,长、短途运输全靠人力,故往日在烟庄集中地的棣岳街(即今鹤山市沙坪和平路原挂车厂门前一段),每天数百“咕厘”(搬运工人)拿着竹杠、麻绳,在烟庄门外等工做,用血汗钱养家糊口。各地来沙坪采购烟叶、烟丝的烟商络绎不绝,带旺了餐饮、旅店等各行各业。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欧美卷烟大量涌入,东南亚各国对进口烟叶征收高额关税,鹤山烟叶生产受到严重打击,1933年面积锐减至2.6万亩,总产3200吨。抗日战争爆发,烟叶外销受阻,烟田面积、产量继续缩减,至1949年种植面积减至2.4万亩,年产烟叶2800吨,不到战前的一半。

2、毛主席写信表谢意

1951年,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到鹤山视察烟区,由此引出了一段至今还为许多老人津津乐道的关于鹤山红烟的故事。

建国初期,鹤山县的上南乡和开平县的赤坎乡,均为粤中地区土改试点,期间有民主人士向中央反映土地改革中一些华侨政策问题。毛泽东关心侨乡情况,1951年3月,毛泽东委派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主管侨务工作的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先生,回粤中侨乡调查,而调查的第一站正是鹤山县。当时,司徒美堂希望能够到鹤山上南亲眼看看全国知名红烟产区及了解侨务政策落实情况。

▲ 建国初期,鹤山县的上南乡和开平县的赤坎乡,均为粤中地区土改试点。上世纪中期鹤山人民晒红烟的场景已经非常壮观。(来源:网络)

那时,从沙坪到上南道路崎岖,没有汽车可通,考虑到司徒先生年事已高,政府准备了一乘轿子让他坐轿前往。上南翻身农民获悉司徒美堂到访的消息感到很兴奋,当地农会动员了一批民兵沿途做好保安工作。陪同调研的还有中央侨委会、广东省委有关人员,鹤山县委也派出干部宋钖林参与鹤山站的调查。中央调研组除在上南外,还到三区各乡调查华侨状况。这次以司徒美堂为首的高层调研,对进一步落实华侨政策,推动侨务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上南人民除做好汇报外,还根据鹤山县委希望把烟叶送给毛主席的想法,特意精选了1.5公斤产自“猪公袍”(上南土名,一块约4分的最优质烟田)的红烟叶,用红丝带精装包扎好,请司徒美堂转送给毛主席,以表达鹤山20多万翻身农民对领袖的深情厚意。当年4月27日,毛泽东在给司徒美堂的信中对鹤山农民同志送的红烟表示谢意,使全县人民深受鼓舞。现在复信原件在鹤山档案馆妥善保存。

▲ 当年毛泽东主席在给司徒美堂的信中对鹤山农民同志送的红烟表示谢意,使鹤山人民深受鼓舞。(来源:网络)

陈缵荣虽然没有亲历,但是谈到此事也显得非常兴奋:“刚来鹤山工作时,同事都纷纷向我说起这件事,能够收到毛主席的亲笔信,真是意义非凡,此举无疑给鹤山红烟生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3、红烟成鹤山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红烟生产,将之作为一项重要经济作物来抓,采取平价供应肥料农药,发放贷款以及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扶持烟农和烟厂政策,使烟叶和烟丝生产逐渐上升。

1956年全县种植面积恢复到5万多亩、4500多吨产量,烟丝产量也达到战前水平。期间,烟丝厂还通过技术革新,增加了驰誉珠三角的雪茄新品种,提高企业兢争力。陈缵荣回忆,整个70年代,红烟生产都在持续上升:“1975年,全县共有烟田57847亩,年产烟叶3849吨;1981年烟田面积逾6万亩,总产5184吨,为建国后的最高水平。”

▲ 晒烟叶图(来源:网络)

“鹤山红烟兴旺时期,雅瑶、桃源、龙口等地的路边和山岗上都是烟田,一派繁荣气象。”据陈缵荣介绍,烟田有的是一年两造,一造烟一造禾;有的是一年三造,一造烟两造禾;既产烟,又产粮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营鹤山县烟丝厂的生产也在不断前进,规模日益扩大,全盛时期拥有烟闸37台,5吨锅炉1台,运烟船1艘,汽车2辆,220名员工,近千名季节工。1981年生产烟丝1200吨,其中出口东南亚、港澳地区13吨,产值600多万元,税金298万。历年累计,烟丝厂提供税款以亿元计,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该厂将下脚料烟骨试制成农药,开创了综合利用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口卷烟大量涌入,国产烟产量翻番,年青一代烟民转吸香烟,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烟田大幅减少,红烟生产走向衰落。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缩减到2.5万亩,产量2700吨。到了90年代,红烟日趋式微,1996年再缩到710亩,烟丝产量不到100吨。进入21世纪,鹤山红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仍有部份老“烟骨”,在丁点自留地种上百数十棵自已享用,剩余部份拿到集市出售。

4、红烟生产学问多

鹤山市雅瑶镇上南的一些老烟农还清楚记得,当年的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曾经为了研究鹤山红烟的种植,专程采集了一包上南的土壤标本去化验。据陈缵荣介绍,原来鹤山红烟从种植到加工,工序繁多,内里学问不小。

“鹤山红烟的种植期较长,由播烟种到收获一般要七八个月,从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时节播种育苗,大雪、冬至时节耕种,到立夏时节才可以进行收成。”陈缵荣指出,鹤山红烟的生产对土质要求较高,不同的水土培植出来的烟叶品质颇有差异。

已经种了50多年红烟的鹤山市雅瑶镇上南老烟农胡锡堂传授种植秘诀:“在腊冬时分,当红烟烟苗长到20厘米高的时候就要进行移植;移植也很讲究,烟农要先在平整好的田地里挖出合适大小的坑,然后植入烟苗,从施肥到浇水灌溉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胡锡堂解释,烟苗逐渐成长的时候,也是决定红烟产量、品质的重要阶段,只有经过细心照料后,烟叶才会长势良好。

在烟田培土后,烟株进入团棵期,这时烟农要将顶芽连同数个嫩叶摘除,待烟株侧芽萌发后,选留第二或第三腋芽,代替主茎。主茎烟叶称“托叶”、新长的叶片称“尾叶”,尾叶是整棵烟最值钱的部分,烟农一般只留18片,以保证质量。一般一亩地可产烟“尾叶”90公斤左右。

▲ 晒烟叶图(来源:网络)

要培植上好的烟叶,除了种烟要花功夫外,晒烟也很考究。红烟收获定在夏至期间有一个好处,此时阳光充足,对晒烟青很有利。晒烟时要用烟折夹住烟叶,分开成一定角度晒烟,晒约几十分钟收起焗至黄蜡色,再进行暴晒7天左右,这样烟叶才会油份适中,存放多年也不变质。

5、“尖唛”与“大碌竹”两相宜

鹤山红烟由于自身特质,不宜制成香烟,但是作为用作“尖唛”(卷烟)或者煲“大碌竹”(水烟筒)的烟丝则非常适宜,味道浓烈持久,至今还深受一些农民和老人的喜爱。陈缵荣深有感触地说:“我自己就抽了几十年的红烟,刚开始的时候是由于可以选择的烟少,后来则是彻底喜欢上红烟的味道,就算现在市场上香烟品种那么多,我还是对我们鹤山红烟情有独钟,感觉抽其它烟不是那个味。”

“鹤山红烟价格便宜,产量大,符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上当时香烟不太流行,与香烟相比,农民更喜欢抽‘尖唛’或者煲‘大碌竹’。”陈缵荣回忆起当年往事:“那时候大家吃完晚饭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聚在一齐,抽红烟、下棋、聊天;农闲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聊聊今年的收成,谈点家常,有的抽“尖唛”,有的煲“大碌竹”,其乐融融,也算得上一大快事。”

▲ 尖唛(来源:网络)

如今鹤山红烟已经逐渐淡出市民生活,但是每逢二、五、八沙坪墟期,仍有10余个老烟农把自己吸不完的烟叶拿到墟市上卖,赚几个零花钱。前来买烟叶的多数是抽惯“尖唛”及水烟筒的“老烟枪”,偶尔也会有归侨来“帮衬”几公斤,就地加工成烟丝自制“尖唛”或土“雪茄”吸食。质量好的烟叶销售价格也不错,一般每公斤8元到40元不等。

▲ 烟丝(来源:网络)

除了零零散散的烟农在摆地摊卖烟,附近总还可以看见几个推着改装过的刨烟单车的刨烟人,他们专门待客人买烟后将烟切成烟丝。“虽然现在刨烟由手动改为电机驱动,但是生意却大不如前了。”据从事刨烟行业已经几十年的欧伯介绍,上世纪80年代时,他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沙坪附近各个村去刨烟,甚至还骑着他那28英寸的老单车到过广州、佛山等地给人刨烟。鹤山红烟兴盛的时候一天下来可以刨烟100多公斤,而现在一天能刨20多公斤就已经很不错了。

| 小编写在最后 |

2010距今已过9年,小编不会抽烟,所以不曾留意烟草市场,不清楚现在鹤山红烟是否还在市面上有踪迹可寻。

随着小编对鹤山历史的研究,发现鹤山这座城市,在过去千百年里,曾有过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譬如“不识沙坪不是商”“鹤山红烟”“鹤山拉舍尔”,只是在后来的变迁中被人们慢慢淡化和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