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价格表 > 杜曲印象 -- 改为新标题:杜曲感受

杜曲印象 -- 改为新标题:杜曲感受

杜曲印象

距西安市长安区东南约20里,就是唐时赫赫有名的长安区杜曲古镇。

在唐代时韦曲与杜曲齐名。韦曲,杜曲两地是韦杜两家贵族世代聚集居住的高尚居住区,名震天下,两地得名也由此而来。韦曲、杜曲,在唐代盛名远扬,是不少名人私家园林所在地,也是唐代长安城外最著名的旅游度假圣地。著名诗人岑参、杜甫、韦庄、韦应物和韩愈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杜甫的《赠韦七赞善》诗曰: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并且,原注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言说其尊贵。

我的舅家就在杜曲镇寺坡村,寺坡村北依少陵塬,南向神禾塬,樊川路自村经过,潏河水也流经此地,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方肥沃的土地,寺坡村自然风光秀丽,高大起伏,连绵不绝的少陵原,夹于川道,宽阔蜿蜒流淌不息地潏河都是小时候的我最爱去玩的地方。

记忆中小时去玩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河了,最早是大我五六岁的表哥还是舅舅带我去的已经全然记不清了,留在记忆深处印象深刻地是出村需途经狭长的乡间土径,小路两侧是夹道而生成排的高大白杨和一眼望不尽地绿色农田,脚踩在高低不平地疙瘩路上,道路两侧地小河渠里溪水潺潺,耳边风吹白杨树叶地沙沙响声就此留在了我最初的记忆里,多少年后的今天还是记忆犹新,未曾忘怀。始见河时,河道两侧是青绿地草地,高大的石堤,一望无际蜿蜒曲折的潏河水,水质清澈见底,可见大块的白石和水中游走的鱼虾和螃蟹。小鱼小虾不仅在河里到处都有,就是在岸边草间的小水洼里也随处可见,且易捉。螃蟹就不是那么容易抓了,需进在水里翻起大小的石头,还要有“稳准快”的功夫方能得到。幼时的我胆子小,看着张牙舞爪挥着大钳夹的螃蟹就怕,更别说去抓它们了,是从不去扰它们清梦的!

儿时的快乐是珍贵且短暂的,这条河水曾带给我无数的欢乐!还记得在炎热的夏季里,和表兄弟及小伙伴们在河里,因不会游泳的关系,脖子上套个充了汽的废旧车内胎漂在河里,那清凉惬意地舒爽还偶尔浮现在依稀的残梦里,这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屈指算来距今竟已有近四十年之久,今天想来不禁令人有隔世之感!这真如古人所言: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年河水的丰旺及便利也促进了舅家村子农业的发展,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很多次去往河里玩耍时,都看到过农人在水田里忙碌插秧地场景,当时年小未觉有异,现在想来应属稀罕,水田种稻应属南方农事,北方地区不多见的,北人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流农业。小时唯觉舅家的米饭清香筋道,特别好吃!长大后方知寺坡村原种大米为长安地区赫赫有名的品种“桂花球”米,此系后话,但忆先贤诗圣杜甫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诗句,亦或与本地农事之兴盛大有关联,遂令诗圣有感而发。可惜以后随着潏河水上流水的逐渐干涸,桂花球米也消失许多年了,这真是令人惋惜之事了!

寺坡村北的土原也颇有名,其为黄土沉积平台,已存于长安东南有数千年之久。在汉代,被称作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死后葬在杜陵南,陵墓较小,被称为小陵,因为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又因为传说古代曾有凤凰栖于此处,凤栖原之名也就因之而来。原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部狭小,西北部宽大,平面呈楔形。原面海拔不低,约有400~600余米之高,原面高低起伏,洼地较多。少陵原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亢,站在原上视野开阔,自古就是一处供人游览的好地方,因舅家农田在原上,又春秋祭祀上坟时必去,故儿时至今犹去不绝,原上春秋两季尤景色宜人,登高望远,远眺南山,景物如画,自然风光极佳,令人心旷神怡!儿时最喜秋日登原,崖边土畔多有野生酸枣,彼时叶已落尽,唯有极小如小指头大红枣悬挂枝头,看之令人垂涎三尺,然此物难获,因其生长枝干颇多芒刺,小时为食此物,小手被扎流血不少,然初心不改,吃亏不悔,唯记枣子酸甜滋味,酸过于甜味而矣。

儿时寺坡村多水,记得三舅家原住村中某处,近临一大池塘,有年不知何因,池塘放水,四舅于没膝水中捕得一蹦跳大鱼,此鱼约有八九斤不止,他怀抱大鱼开心地合不拢嘴之场景我还依稀记得。

不过幼年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过年时正月十三杜曲庙会的热闹了,其实杜曲古镇每月均有定时集日,也很热闹,逢集日,附近数村农人均携带各自农副产品,连卖兼买,各取所需,集市上各种货品应有尽有,那时我最爱跟舅奶和三舅去逛集市的,记得那时集上卖的最多的商品就是鸡和鸡蛋了。喧嚣的街道,拥挤的人流,满满的烟火气息,曾带给人们不少的欢乐。现在想来,这些才是百姓平凡真实的生活。但这平日的集市与每年新年正月十三的杜曲的关帝庙会相比,那绝不可同日而语了!

杜曲的关帝庙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提起庙会就要从寺坡村关帝庙说起,寺坡村关帝庙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或更早,据老人讲原庙址占地十余亩,楼阁林立,殿宇庄严,供奉“忠义楷模、仁勇化身”的关羽,香火极旺。因关帝庙之建立,其“使村社祭祀之典,始有凭借”,故而每年的正月十三庙会日就成为寺坡村人数百年延续下来的风俗传统。原关帝庙因历史原因于建国初被国家拆除改为杜曲粮站,实为可惜。现址为村民于六十年代所建。较之从前,仅有正殿一间,今非昔比矣。因我三舅家距庙极近,出门百余米即到。庙就在家门前打麦场上西侧,座西朝东,打麦场是一大片开阔空地,就在寺坡村口,就是每年庙会的主会场。村里的大戏台也在此处,坐南面北,戏台不小,每年的春节期间,都要在此请各地秦腔剧团表演至庙会当日方达高潮,这是庙会的重头戏之一,重要组成部分。历年如此,从未空缺。由此亦可知秦地百姓于家乡戏之油衷热爱!

其实平日里,老爷庙是冷清无人的,多数时候都是一把铁将军把门,记得有年寒假在舅家,闲来无事在庙前玩耍,老爷庙往年庙会时我也曾在门口观瞻过的,但庙会时烧香磕头的人多挤不进去,且又灯火辉煌的,总感觉看不清关圣真容。那天突想起来,就趴在窗口门缝仔细观瞧,那年或是数年未与关老爷换妆原故,又或临近年度庙会,只见关老爷妆束一新,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身披氅袍,左手执春秋一部,右手拂美髯,端坐在神台之上,前有周仓,关平分执牵青龙偃月宝刀及赤兔马肃立两侧,圣像庄严,威风凛凛,又想起幼读三国故事,关圣“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之诸般英雄事迹,想关圣一生,忠肝义胆,光明正大,令人顿生崇畏之心,我在此偷窥实属猥琐宵小行径,我再不敢细看,怕关老爷怪罪,一溜烟逃回舅家去了。

仔细追忆,也就是那年的庙会最为热闹,那时我舅奶还在世,那年我三舅在庙会上摆了饸饹摊生意,让我帮忙洗漱碗筷,到了庙会那天,可说是数千人拥至场上,戏台上锣鼓喧天,戏台下千头攒动,打麦场上,摆摊设点的,打把式卖艺的,社火吹打的,可以说干啥的都有,吃的玩的一应俱全。男女老幼把一个诺大的场院简直挤的是水泄不通,别说是平地上,就连场院边树上,麦秸垛上都站满了看戏看热闹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呢?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杜曲的庙会是远近闻名的大庙会,在长安地区声名远扬,寺坡庙会仅次于长安的引镇庙会。来的人除了当地及附近的人,还有西安市及更远地方赶热闹的人。这里每年都是这样子的。

庙会上最开心的就是小孩子了,别说是小孩子,就连当年已是少年人的我,也按捺不住周围的诱惑,没洗几个碗就借故钻进了人窝里去卖各种杂耍的摊前流连忘返了,当时我被庙旁一个卖叮当的小贩吸引,所谓叮当,现在的年轻人大概知道的不多,就是我大约也有近三十年再未见其踪影,这是一种类似于旧式细脖颈大肚子花瓶状的极薄玻璃玩具,玩法是用嘴一吸一吹即能使瓶底玻璃鼓缩发出声音,但口吹力量掌握不好的话极会使瓶底破裂,钱就等于白费了。看着摊主吹放自如,叮当发出响亮声响,内心甚为羡慕,因为我小时胆小,总觉得这玩意太薄,如一不小心碎了的话,瓶底玻璃渣一定会被吸入肚内,会出人命的,不是闹着玩的。且印象中幼时曾央求家人买过一个,吹第一下就破了,因受过此惊吓,未敢再买。

转头见老爷庙前香烟缭绕,长方形石质香炉插满香蜡,善男信女跪拜不绝,庙门前插满各色龙旗较平日威风不少,最引人注目地就是门前两侧所贴的对联了,个个字都有碗口大小,字写的刚劲有力十分醒目,内容也极好,其上联曰: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下联: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横联:风调雨顺 当时我觉得这副楹联题的极好!定是高人所为。故吟诵数遍,十分喜欢,因之三十余年未曾忘却,今日得与诸君分享。

正四处了望之际,忽见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场院东侧村道旁,此时人声鼎沸,就见一队队高跷队伍已然进村,高杆之上皆站身着古装之男女演员,此类演员多由幼童及少年人装扮,皆浓眉重彩,所扮形象也多为秦腔戏内诸多人物,有包老爷,王宝钏,秦琼,庚娘,秦香莲等等诸多人物形象,人数众多,穿街而过,络绎不绝,其后紧随划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队伍,尤大头娃娃令人发笑,有各种扮像,扮猪八戒者往往手脚不老实,喜欢在大姑娘小媳妇头上手上乱摸一通,引起人群哄笑不矣,因为纯属搞笑图热闹,无人计较。

最后出场的就是舞龙舞狮队伍了,伴随着紧锣密鼓震耳欲聋地民乐声响,整个庙会达到了高潮。庙会的时间极长,大约自早上七八点钟直到晚上八九点钟,会场上还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那时的我早已困得累得睡到舅家的热炕上了。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了在庙会上表演的各种节目就是长安地区最负胜名的“长安社火”,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扎根生活,来自民间,深受群众欢迎。千百年来,它经历代民间艺人及广大群众的不断创造、发展,去粗存精,丰富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广场表演艺术,是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我所看到的高跷就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芯子」表演,就是将小孩化装成秦腔戏中的人物形象,缚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做出各种生动的动作造型,吸引人们翘首观看。

除了热闹外,我舅家寺坡村也是一个极具人文历史的古老村庄,据史书记载唐代伟大诗人杜牧的家乡就是寺坡村。杜牧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记得年幼时我家粉墙之上有山水画一副悬挂数年,画旁题诗即为杜牧“山行”一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文字清丽,意境幽远,令人遐想万千,山中秋景,可以想见!这诗也可以说是我垂髫之年的启蒙唐诗了,因图文并茂,故记忆犹新。

除杜牧外,寺坡村还有名门大户薛家,在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薛家祖孙三代连续出过3文1武4名进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薛宝辰(1850~1926),他原名秉承,考中进士,清宣统时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咸安宫总裁、文渊阁校理,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宝学斋文诗抄》、《仪郑堂笔记》、《医学绝句》、《医学论说》等。辛亥革命后他便闭门谢客,并著书立说,著作颇丰,《素食说略》一书是他最后一部书。宝辰公即我舅家先祖,老人家堪称近代美食达人!《素食说略》一书尤值一提,该书除自序、例言外,按其类别分为四卷,共记述了清朝末年比较流行的一百七十余品素食的制作方法。虽然作者在例言中谓“所言做菜之法、不外陕西、京师旧法”,但较之《齐民要素·素食》、《本心斋蔬食谱》、《山家清供》等古代素食论著,内容丰富而多样,制法考究而易行,特别是所编菜点俱为人们日常所闻所见。

书中充分论述素食的益处:“蔬菜富有风味,清爽适口,又营养身体,无肉食腥羶之气,也不会残杀生灵,使人们欣赏到生机的乐趣,从而也遵循了”生机贵养,杀戎宜除“的佛家观点。”

从素食主义的角度来看,宝辰公在书中所提,素食本来就富有风味,既提供了清爽适口的食品,又可以保养身体。让禽鱼任意的飞翔和遨游,则可使人们欣赏到生机的乐趣。

素食不但可以增口福,又可以增加人们的清福,让素席胜似盛筵,这是素食主义的最根本意义所在。从现实意义讲素食更应是当今人们追求健康的完美膳食首选方式。尤其是在今岁庚子鼠年冬春冠状病毒肆虐时期,食素的重要性更值得读者诸君反省深思!!!

以上似乎有些扯远了,回归主题,之所以在此着重提到寺坡村,一则因为是母亲乡梓兼我幼年时代由舅奶照管几乎在此度过了我的儿童时代,较为熟悉,二来寺坡村也是杜曲较大村庄,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所。

杜曲名胜古迹也有不少,唐代所建兴教寺较为有名,寺内有玄奘法师舍利宝塔、藏经阁(藏有唐宋以来佛经)和大雄宝殿等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唐代建洪福寺、观音寺、禅经寺和樊哙祠堂遗址等,近年也有后来兴建的纪念唐代诗人崔护题“人面桃花相映红”之处的——桃花园人文公园,以上各处均环境清雅,颇值一游。

今岁春节时逢国难,冠状病毒肆虐,响应政府号召在家避灾,得有闲暇,居家日久出门不便,百无聊赖,突忆起幼年春节舅家过年之欢乐及儿时往事,得有此文,觉人生短暂,前尘往事如烟云一般,有隔世之感,令人黯然神伤。如舅家庙会热闹之状,自成年后外出求学,工作,成家后数十年也再未有闲暇嬉戏其中,虽也曾听人说起某地某处春节如何热闹云云,但已绝无心情往矣。可能是儿时的记忆定格使然,亦或如放翁所言:青灯有味是儿时,儿时的一切才最有滋味!虽放翁本意并不指此。

使我觉得运气的是,在杜曲度过了我的儿童时代,儿时的点点滴滴,乡间的风土人情,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小时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也最深最久,过往的种种,回想起来最有意思。虽然这一切早已是陈年旧事,随风远逝矣……

谨以此文纪念我已逝去的青春华年。

刘晓春,西安南郊人,幼少年时代即喜阅读,兴趣广泛,热爱生活。时至今日,读书仍是我最大的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