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的春节美食(沂蒙山的春节美食有哪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一段童谣,说尽了从腊八到除夕这近20多天时间里人们为过年准备美食的全过程。
祭灶吃糖瓜儿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坚实,里边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为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北方的“小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蒙山有小年祭灶的习俗。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过去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烟熏火燎、陈旧不堪的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祭灶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那时祭灶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
多福多贵做豆腐
“做豆腐”在蒙山又叫做“揍豆腐”,是山里人的大菜,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品。豆腐由于谐音“多福”,所以过年期间准备也是为了让来年多福多贵,顺顺当当。过去山里做豆腐都要早早起来,将泡好的豆子放在石磨上,以人力或者毛驴来推,推完、做完,往往要一整天的时间。现在有了机器,做完一包豆腐(大约30斤)也就不再费时。
蒙山还保持着传统的豆腐吃法。刚出锅的时候,舀一碗豆腐脑配上一点山里的小咸菜,热热地喝一碗;再有就是在除夕晚上,配上白菜或者韭菜剁成素馅,包成敬天的饺子;其次就是在炸酥菜的时候,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炸成金黄的“豆腐盒子”,再切成细细的豆腐条,和烫熟的胡萝卜、白菜一起加上蒜泥、香醋等佐料凉拌成开胃的小菜。这是除夕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山里的大妈大婶人人都是做这道菜的好手;过年的东西不能吃光,要预留一些压筐子、压盆子,其它的东西还能放得住,豆腐就不大好放,很容易变坏、发臭。然而豆腐确是山里的一道美食。人们有时要故意将豆腐捂一捂,等豆腐臭到一定程度,就用春天预留好的干香椿叶煮一些水,加适量盐将臭豆腐浸泡其中,如此就做成了口味独特的山里臭豆腐,这是正宗口味的臭豆腐。
储存主食烙煎饼
煎饼,方言称为“家宁”,取义美好,是蒙山农村的家常主食。过去的蒙山妇女,人人都会烙煎饼;如果不会烙煎饼,就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时代不同了,如今有了机器煎饼。烙制好的煎饼,一般可以存放1-3个月甚至半年,也不会变质。农村有一种特制的土陶器,比煎饼略大一圈,专门用来盛放煎饼,称作“煎饼缸”。缸的上面盖有“盖顶子”,以防灰尘。
煎饼是熟食,无需加热,随时即食,堪称“方便食品”之鼻祖。食用之时,可任意包裹各种菜肴,最常见的是“渣豆腐”(蔬菜加豆面炖制而成的美味)、辣椒酱、咸菜。为了省事,也可直接卷上一棵大葱。“煎饼卷大葱”,堪称沂蒙山区最为经典的形象。
正是因为煎饼的方便、便于储存,年前,蒙山的主妇大都会烙煎饼,作为主食加以储存,这样可以在年后腾出时间走亲访友,欢喜过大年。
喜庆团圆包饺子
除夕之夜吃饺子是北方的习俗。过年的饺子馅是最重要的了。在蒙山最上等的饺子馅是羊肉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蒙山黑山羊是最大的特色,其次才是牛肉和猪肉。过去过年的时候谁家能吃上一顿羊肉馅的饺子,那可算是山里的首富了,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吃羊肉馅的饺子已经很平常了。
除夕夜的饺子馅有很多的讲究,因为馅料具有象征意义。除了敬天用的白菜豆腐或韭菜豆腐等素馅,还有硬币馅、红糖馅、麸皮馅等各种类型。谁要是吃到硬币馅的饺子,就预示着来年发大财;红糖馅则预示着来年甜甜美美,而麸皮馅的饺子则预示着来年福气多多。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和认知水平都提高很多,所以这些预兆人们不再那么重视。
步步登高蒸馒头
逢年过节蒸馒头也是蒙山村民过年前的一件大事。在蒙山有地道的馒头,那是只有纯手工、烧山柴蒸出来的劲道适口的馒头。
过年时,人们会蒸一种花馒头。花馒头一般分为三到五层不等。先将发好的面揉好,再撮成大小不等的剂子(小面团),然后最大的一个剂子揉一揉,以手压平,当做底层,然后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放第二层、第三层……放好以后,用筷子分别从各个角度向中间挤压,这样,馒头就呈现中间高,层次分明的形状。再用刀从上到下切几个切口,在各层连接处按上大枣,面醒好以后就可以入锅蒸了。花馒头层层变高,香甜可口,很得孩子们的喜爱。这也预示着来年家里的日子会步步登高。
好运连连炸藕合
炸藕合是蒙山年俗的又一特色。通常是将藕切成厚薄适中的藕片,每两片藕片中间夹一层肉馅,再挂上面糊,入锅炸成焦黄即成。山里的花生油香气扑鼻,藕合被炸得外酥里嫩,可以干吃,也可以放上佐料、回锅炖着吃。炸出来的藕合能放到正月十五也不坏。炸藕合是年夜饭桌上独具风味的菜品,是山里人家饭桌上上品的就饭菜。
幸福满满煮大肉
过年煮肉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蒙山过大年的习俗中,更是重视煮肉这件事。除了煮大块的五花肉做成年夜饭桌上的大肉,最重要的就是煮猪头。猪头一般和猪下水、猪蹄一起煮十几个小时,待冷却成冻就是美味的肴肉,过年时节,天气寒冷,正是吃肴肉最好的季节。不煮大肉,不叫过年。
在蒙山,过年的习俗除了这几件大件,还有炖鸡、滑丸子等很多花样,这些也说明了生活的美好总是满满地香溢着整个新年。
热热闹闹吃年夜饭
年夜饭一般在除夕吃,俗称“吃年夜”,又称“团圆饭”。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往往还会为在外亲人留空座。是时,灯火高照,举家欢聚,共叙天伦,尽情吃喝。饮食间,少不了年糕(步步登高)、山粉丸(团团圆圆)和全鱼(年年有余)。饭后,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俗称“分岁包”,也有把“压岁钱”放置小孩鞋内或枕头下。正月初一不动刀、不烧饭,还要用一缕缕红纸,封刀、封锄、封犁、封箩等,以示一年结束。晚上,厅堂和房间床沿放火笼、炭盆,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轻人守岁到深夜。母亲将新衣、裤、帽、鞋、袜放在小孩枕头旁,待大年初一晨起穿戴整齐。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旧俗,出嫁女儿不在娘家过年,即使在娘家吃了年夜饭,也要回婆家过新年。现在男女平等,去谁家过年不是问题。民间还有给家畜、家禽“分岁”的习俗,年夜饭后喂以肉块、年糕、米果等食物,表示这些家畜、家禽都长大了一岁。
蒙山最具地方特色的年夜饭宴席是“黑头席”。每家每户都会几道这样的菜,足够一家人大饱口福,赞不绝口。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年前烧好一盆饭,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所备的糕点瓜果也都有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万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