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之子挡枪赎父红emption(将军之子打架)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很多胸怀大志的人,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背井离乡成为了常态。
开国中将鲍先志将军,在投身革命之后,数十年没有机会回家。
当终于有了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之后,他才听闻到妻子被地主恶霸所拐。
鲍将军离开妻子时,正值妻子怀孕,连孩子是儿是女都不知道,不久后,突然得到了妻儿都被拐卖的消息。
不禁悲伤不已,更多的是气愤与愧疚。
再后来,几经周折之后,鲍将军终于找到了自己孩子所在地,看到了儿子的继父,也就是抢夺妻子的人。
将军拔枪欲平夺妻之恨,却不料此时亲生儿子,突然挡在了他的枪口前面,大声说他是好人……
早年参加革命,二十余年未曾回家
同常人一样,鲍先志将军出生于湖北省麻城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极为困苦。
5岁之前,父母就已经相继离世了,年幼后的他只得跟随叔叔一同生活。
8岁时,被叔叔送入了一家私塾学习知识,但由于他的叔叔只是个裁缝,学费并不能按时缴纳。
少年的鲍先志在读书之余,大多时间都是在家务农为生。
1926年,当北伐军占领了武汉后,鲍先志的家乡也掀起了一股农民运动的高潮。
此时的他已经15岁了,担任了本村的儿童团团长,负责组织团员们站岗、放哨和送信的任务。
正是这段经历,在年少的鲍先志心中播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1930年10月,鲍先志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在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结束后,他成为了红4军第10师第28团2营4连的一名战士。
次年在磨角楼战斗中,由于作战勇猛和突出的表现被提升为了班长。
次年6月,鲍先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政治工作专家
1940年2月,鲍先志参加了延安的党校培训,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之后便担负起了开展政治工作的任务。
他组织政工干部,认真研究能够鼓舞战士们士气的方法,同时积极健全组织程序、确定行政和党内代理人,成立战地委员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参加战斗。
这些方法实施起来极有成效,后来有苏联顾问曾评价他为“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专家”。
找到儿子,欲报夺妻之仇
1947年,已经数十年没有回过家的鲍先志将军,终于有了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但这次他并没能找到儿子。
直到两年后,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
当鲍先志离开家乡的时候,当时的妻子余毛已经是身怀六甲了,家中还有老人要照顾。
但是余毛十分支持丈夫的工作,对丈夫说:“你放心地走吧,家里有我。等老爷爷过世后,我一定要带着毛伢子去找你,我们也要当红军。”
就在鲍先志将军离家一年之后,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被迫西越平汉铁路,本来计划着寻找时机,重新打回大别山。
但无奈敌人疯狂地围追堵截,导致鲍先志跟随部队走得越来越远。
从鄂豫皖的大别山,走到了四川的大巴山,又从大巴山,走过了雪山草地,后来又走到了更为遥远的陕北。
再后来就是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
在红四方面军撤退之际,反动派占领了苏区,对红军家属进行了疯狂地报复。
鲍将军的妻子余毛,被还乡团回来的反动派抓到后,以50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歧亭镇郭垸的一个驼背的农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进行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鲍先志担任第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跟随部队回来了久别的大别山,8月28日,第六纵队向湖北省麻城方向前进。
司令员王近山知道鲍先志就是麻城人,便对他亲切地说道:“先志,前面就是你的家乡西张店了,快准备一下回去看看吧。”
“已经离家17年了,是得回去看看呀。离开时家里还有爷爷和怀孕的媳妇,不知道他们现在到底过得怎么呀?”
鲍先志,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回家的机会。
在纵队进入西张店境内后的第二天清晨,鲍先志便迫不及待地带着两名警卫员回到了老家,但当他到达自家门前之时,却一下子呆住了。
眼前全然是一幅破败的景象,断壁残垣、荒草高涨,鲍先志不由得悲从心来,痛哭不止。
这时听到声音的乡亲们赶过来,对他说:“你爷爷早已过世,你的老婆余毛生了个儿子,取名鲍声苏,但她已经被还乡的反动派卖到了歧亭。”
得知这个消息后,鲍先志并没有过于着急,起码妻儿还活着,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他冷静地对乡亲们说:“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就会垮台了,你们受苦受难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要组织起来,听共产党的话,开始土地革命,同反动势力做最后的斗争。”
随着部队的继续南下,很快来到了歧亭,鲍先志按照乡亲们的消息,来到了郭垸去寻找自己的妻儿。
但是很遗憾,由于战乱的原因,儿子被继父带到了外地,而妻子也因疾病加身,早早地就病逝了。
站在余毛的坟前,鲍先志悲痛欲绝,不禁再次痛哭了起来。
鲍先志由于父母过早地离世,是余毛温暖了他的心灵,给予了他精神力量,爷爷也是妻子照顾的,而如今他再度回来,却不想已然是天人永隔了。
鲍先志虽然十分思念自己的儿子,但由于战事的紧急,他不得不跟随红军主力部队离开了,没有时间留给他去悲伤,他只能深藏心中的悲痛与思念,再度踏上了奔赴战场的征程。
1949年3月,鲍先志已经成为了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的政委,在麻城解放后,他急切地去歧亭寻找儿子。
当鲍先志带人再次来到郭垸时,一个四十多岁的驼背男子,向众人走了过来。
他就是当初花50块大洋,从反动派手里将余毛买过来的人吗,他战战兢兢地走到了鲍先志面前,跪倒在地,不停地忏悔。
见到面前的男人,鲍先志知道就是他抢夺了自己的妻儿,不禁怒火中烧,拔出配枪,指向了他。
这时从围观的人群中,跑出来了一个年轻小伙,他勇敢地将身体挡在了鲍先志的枪口前,并且大声喊道:“不要杀他,他是好人”。
这时,跪在地上的男人爬了起来,一把拉住了小伙子,对他说:“孩子,别管我。这是你爹,你亲爹,他来找你了,快叫爹。”
“胡说,我没有这样的爹,你才是我的亲爹。”
小伙子小心扶着男人,安慰他,“你别怕,有我在,他们不敢把你怎么样的。”
“像极了,真的像极了,这就是我的儿子。”
鲍先志第一次见到这个小伙子,就知道他就是自己的儿子鲍申苏。
他动情地冲了过来,一把抱住小伙子。
“不,这不可能,你不是我爹,我有爹。”
小伙子用力掰开鲍先志的大手,退回到男人的身边。
此时男人激动地说:“傻孩子,他真的是你的亲爹,我只是你的继父。”
一边说,一边流泪。
随同而来的余毛的娘家人也告诉他:“孩子,他真的是你的亲爹呀,快过来认爹。”
小伙子怔了怔,并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
但他想起了母亲在世时常说的话,最终还是明白了眼前的这一切——嗓子里突然蹦出的那一声“爹”,让所有在场的人泪眼朦胧。
在父子团聚之后,鲍声苏的继父还交给了鲍先志一个布包,对他说:“余毛虽然跟我过了几年,但她总是惦念着你。她临死的时候千叮万嘱,叫我一定要把一样东西交给你。她知道你要是还活着,一定会来找她的。”
接过这个布包,鲍先志十分小心地打开缠绕在外面的一根根麻线,看到包裹的物品后,鲍先志不由地再次热泪盈眶,里面的是,儿童团袖章、农会徽章。
这两件物品都是鲍先志,早年在家闹革命的证明。
联想到在反动派的重重包围之下,余毛冒着极大的风险,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两个物品保存了下来,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这也证明了,余毛的心中,始终挂念着他,也能说明儿子的这个继父,心地还是不错的——
不然不能在妻子过世后,继续妥善保管到现在,随即对这个男人也释怀了。
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鲍先志决定将儿子带在身边,也没有忘记儿子继父对其的养育之恩,给了他100块大洋。
尽管现在鲍先志已经身处高位,但他没有忘记做人要知恩图报,自此他决定要将儿子培养成一名革命战士,引导他参加革命队伍。
红星闪闪放光彩——鲍声苏
著名的红色影视剧,《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人物原型就是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在父子团聚后,由于鲍声苏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文化水平不高。
1961年,鲍先志决定,让儿子先去南京军区举办的,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
在这里,鲍声苏遇到了李心田,也就是他的语文老师,由于当时的鲍声苏相对于其他学生,年龄要大,所以在课余时间,他经常去找李心田老师聊天。
在两人的聊天中,李心田老师了解到了鲍声苏的童年经历。
早在一次布置的一次写作中,他就对鲍声苏《我的童年》为题的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着不断深入了解,鲍声苏讲述地主和还乡团的恶劣行为,讲到了麻城迷人的风景,以及盼望红军回乡的故事。
李心田被他的童年故事所深深打动,就此产生了创作一部小说的念头,小说的人物主角就以鲍声苏为原型。
最终《闪闪的红星》出世,此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李心田不忘创作初心,为了让后人不忘像鲍声苏这样红军子女艰辛的童年,并以此来告诫后人。
“苦瓜”精神
这是鲍先志将军在教育子女时,经常提到的一种精神,他经常会对孩子们说,做人要像苦瓜一样,无论和什么样的菜一起炒,只有苦瓜苦,其余的菜不会苦,反而会更香。
鲍先志的子女谨记父亲的教诲,将“苦瓜”精神作为自己做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了鲍家的传世家训。
这种“苦瓜”精神,是鲍将军独特的见解。
对于后人来说,也有深刻的学习意义,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都要记得保持本心,不要被迷雾遮住了眼,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鲍先志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戎马生涯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得以和儿子相聚,是一个温馨而圆满的结局。
但他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将儿子直接安排进革命队伍,反而让儿子从学习文化知识做起,可见鲍将军为人的正直与无私。
家人团聚无异于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而如今,随着人们不断为生活四处奔波,与家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与鲍将军身处的时代不同。
鲍将军面对国家大业,有家也不能回,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而如今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有时间要记得多回家看看,毕竟再可口的美味佳肴,也不抵妈妈做的一口热乎饭菜。
社会发展变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但是应该偶尔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
在前进的路上,是否舍弃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陪伴家人的时间,不要等自己忽然意识到了,亲人的重要性,才发现,为时已晚,很多事情,失去了,就无法弥补回来了,且行,且珍惜。
参考文献:
1.《红星闪耀麻城•中将鲍先志》——邓新生
2.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专家鲍先志中将——程煜
3.鲍先志——麻城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