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人生百态(诸暨人生百态饭店地址)
次坞打面
早安,诸暨。
或许大多诸暨人的味觉,从一碗充满仪式感的面中醒来。确实,一碗夹汤夹水的次坞面,枫桥面,草塔面……是对早起的人们最大的馈赠,但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身在南方的诸暨人像北方人一样对面会如此情有独钟,如痴如醉,而我,也不例外,是一位毫不夸张的面“痴”面“粉”。
(一)
十多年前,次坞人老章夫妇带着一根毛竹杠,租下三角广场老布厂职工宿舍楼下的一间店面开了一家次坞打面店,令老章夫妇想不到的是开业还没几天,面馆里外挤满等待吃面的食客,食客更没想到为了吃碗面需要短则半小时长则一小时的等待,也有食客因吃他家面才慢慢听懂那难懂的“呵啾呵啾”的次坞方言。
这样的食客其中就有我,那时,我家在这面馆相隔三百米的地方开了家店,一家三口自然成了他家面馆的常客,那时还在读小学的女儿最喜欢吃五香牛肉面,而我一次次一碗碗吃遍了他家能烧的所有面,这其中曾多次因为等不起或长时间等待误事而发誓再也不吃他家的面,但过几天又自觉不自觉地等待在面馆门口。
老章烧的五香牛肉面
老章烧的打面应该属老派的次坞打面烧法,老派烧法除了喜欢放绿豆芽、九头介咸菜以及汤汁中放酱油,还有就是坚守“打面打面”中的人工打(现在有些用机器轧)以及“汤中有面香,面中有汤美”的“一锅只烧一碗”的入味烧法。
打面的精华在于打,老章妻子在里屋用从家乡带来的那根毛竹杠打压,在“咚咚”的节奏中周而复始,千锤百炼,直至打到切时不粘刀,煮时不易糊,吃时又根根的劲道。这种烧法从打好的面团切条到你开始吃快则五分钟慢则十分钟时间,因此老章的面馆最鼎盛时期一天也只能烧二百五十碗左右。
这样让老章夫妇有了改进这种费时烧法和扩大规模的念头,更有了搬到红十字医院门口的败笔,不仅那地停车不方便,而且当时老章的儿子小章不完全掌握烧法,慢慢地生意变得清淡起来,这当然也有次坞打面全“面”开花,四“面”八方的原因,致使老章的面馆四“面”楚歌,面店也从朱公湖路搬到马鞍路口,也有坊间开玩笑说,生意好的忙的老章夫妇一个腰上一个手上贴满伤筋膏药,连面里都有膏药味,所以食客跑了。
网络图片
直至前年,读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我去车站接她,突然脑子掠过了读小学时接送她的时光,自然想到早餐吃面的情景,自然想到这家面馆。我试着打开手机软件搜索,没想到屏幕上很快就跳出来“春江路”等信息。
刚走进面馆,老章妻子还是熟悉的笑脸迎接我,没有问我吃什么面而是直接向灶间的老章高喊:五香牛肉放豆芽加番茄,不要放鸡精味精放辣椒。老章跑出灶间招呼我后哈哈大笑:老太婆一喊面的烧法,我就知道是你。吃一碗面的功夫,了解了一下现在的面馆店面不大,主要由小章负责,老章平时早上烧几碗,天热时整天与儿子调着烧几碗,小章己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
次坞打面
一碗面下肚,女儿连说“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我怔怔地看着碗底:十年很长,长得像一碗面里铺满生活中所有有味无味的记忆;十年很短,短得像一碗面还没吃够!
网络图片
(二)
每个城市每个村镇,最具烟火气的就是农贸菜场,那里,是关掉滤镜的真实人间。枫桥、草塔的几家面馆就开在菜场周边,早早来做生意的,赶集的吃碗面作早餐是不二选择。
枫桥面
枫桥的几家面馆烧的是碱水面,需要把面条先氽再沥干。本来碱水面是公认的难吃,还带着“面粉气”的面条,入口味同嚼蜡。而枫桥人能把碱水面烧得如此光鲜闪耀靠的是浇头和汤底,浇头肉眼可见,而汤底是各家的秘方,据传汤底相当豪放,将收拾干净的猪棒骨、整只鸡放进汤锅,在长时间熬煮中,反复去除浮沫,留下清澈的汤底,每烧一碗面放一勺汤底。
二十来年前,我住在枫桥那会,只有一家阿海面馆,开在枫桥老菜场边上的犄角旮旯处,没有店招,整个面馆看上去非常逼仄、油腻。头回进店,我非常惊讶,店内没有价目表,按摆放在灶台的食材点面,环顾四周,里面的食客,几乎人人一碗面一碗枫桥本地产的老酒。
网络图片
同样,男店主掌勺,女店主除端面收碗擦桌结账,还要剖腰花、黄鳝、小黄鱼。阿海两夫妻动作利落,体力好,而且记忆力也好,能记住每个客人的点单和顺序。记得我第一次点了碗虾爆黄鳝面,端上来一看汤汁浓稠,浇头丰富,入口黄鳝软嫩,满嘴鲜味,刚才进店时的逼仄油腻早已一扫而光。
网络图片
随后的半年时间里,我的早餐就在阿海那里,那时还没车,也会来一碗面一碗枫桥老酒,慢慢悠悠地吃着面呷口酒;听着食客们家长里短,大到政事小到荤事;看着刚还在菜场吵得面红耳赤的商家与顾客坐到了一张桌上,一碗面半斤酒下去,两人竟然划起了枫桥拳。随后的几年中,阿海周边又开了几家面馆,烧法品类味道都差不多,但生意同样火爆,枫桥面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小气候”。
阿海的面店
撇开浇头和主料,如果说豆腐干丝、蒜头、料酒是枫桥面必放的食材、佐料,那么应季雪菜和韭菜是草塔面的灵魂。在我记忆深处的草塔面,不是现在市面上的弹面。三十年前,每次大礼拜从家里回草塔中学,自行车骑到草塔天色将暗,学校食堂早已关门,饥肠辘辘的我看到老街尽头有一家面馆,便把自行车靠在面馆门口的银杏树上,摸了摸袋中父亲给我半个月的菜金,咬咬牙从袋中码出二块五角钱,非常奢侈地点了一碗生炒牛肉面。
漫长的十分钟等待后,在暮光里金黄的手擀面条闪耀着动人的光泽,牛肉丝、雪菜一鲜一酸,笋片、韭菜一白一青,构成了一碗面的底色,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书包还横挎在肩膀的我吃在嘴里,留在心中。后来,这家面馆成了我与同学间的接头暗号,生炒牛肉面就是我与同学心中那时的大明星“巩俐”,也常常害得我早早花完了菜金,在放假前几天只好吃“百家菜”。
银杏依旧不见面
而现在,草塔天元路上几家面店里的生炒牛肉面不管烧得如何接近,但与三十年前那碗面相比,我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一点点。
草塔面
(三)
无论脚步走多远,脑海中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和顽固,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手擀面
小时候,小麦归仓,已到梅雨季,大人们稍有空闲。母亲起早买来一二斤肥肉,过了中午,母亲开始熬猪油,不会儿灶台上升起了猪油的醇香,母亲捞起了油渣,单独盛放,用左手捻起一撮盐,双指摩擦,纷纷扬扬地洒在油渣上,然后把熬好的猪油除了锅中留一勺外盛放到油钵头里冷却。
此时母亲开始拌面,和面、醒面,经过三醒三揉之后,面团已经比原来松软的多了,就可以放在桌子上擀面了。
擀面条是个技术活,先在桌子上撒薄薄的一层面粉,把面团用手压扁,用擀面杖用力推压,面团慢慢成了一片面皮,然后再均匀的撒一次面粉,防止面皮粘连,再把面皮翻过来再用双手推压擀面杖,直到把面皮擀压的半张桌子大,拿起来看着薄厚均匀透明的时候,把薄薄的面皮一层层折叠好。
手擀面
这时候,母亲手忙而脚不乱,一边母亲用刀切折叠的面皮,宽窄均匀,一刀一根面,一边叫我们把里镬外镬火烧旺,里镬用来氽面条,刚刚熬过猪油的外镬炒土豆丝,然后几碗面就放几碗水,撒上一碗干菜和一把油渣。
等里镬水烧开后就下面,锅里的面条一翻滚,母亲就把抄到已经烧开汤汁的外镬,再加半碗凉水和调料,然后在烧至锅滚,再点入一次凉水,再烧滚就可以住火了,放入韭菜,面条可以出锅了,这时夹到碗里的面条还不会断。长长的每一根面条包裹着干菜香、韭菜香、油渣香,一碗面的温暖和满足,远胜一切飨宴。
老张烧的手擀面
面条吃多了,平时早上我自己也尝试烧各式面条。烧的最多的是阳春面,省时又简单,先将干面入水汆熟,迅速捞起,淋洒上早已制作好作为“点睛之笔”的浇头,撒上用猪油炸得焦香的葱段,迅速搅拌,油脂吸入的葱香隐藏在面条与面条的缝隙中,热猪油鼓动着酱油,整个早晨都活色生香,令人愉悦。
老张烧的阳春面
(四)
草塔面、枫桥面特别是次坞打面已成为这个城市的品牌与名片,也传扬着这个城市鲜活的口味与印象。人们在说起那道面,或者只是简单的“家乡美食”四个字,总能轻易将思绪拉回那个熟悉的角落,想起那不大的店面和那些坐落于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气。
网络图片
一碗温热的汤面,在诸暨人眼里,不仅对因早起而食欲不振的胃口最大的温柔,而且体现着这城市的性情和气质。
你看。
烧面的吃面的,看似朴实无华,低调素美,却有万般风情,百“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