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2021年预算计划(香港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2日)將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並舉行記者會及出席電子媒體舉行的論壇。民建聯、工聯會、經民聯等近期紛紛表示,希望政府推出措施加快復常,持續改善民生,建議包括再派消費券、提高免稅額等;商界則期望預算案能推出逆經濟周期調節措施,激發內部經濟動能,並加強支援中小企,制訂長遠工業藍圖等。
今日上午11時,陳茂波會在立法會發表新一份預算案。下午3時,陳茂波將舉行記者會,向傳媒解說新一份預算案內容,並於晚上7時30分在政府總部出席由電視台聯合製作的《財政預算案論壇》。此外,他還將於明日上午8時,在同一地點出席聯合電台節目《財政司司長熱線》。
今次預算案演辭文本和摘要單張,將會在民政事務總署轄下20個民政諮詢中心派發。
01
政黨期待盡快恢復經濟重振民生
多個政黨近日都針對預算案提出多項建議。其中,民建聯建議包括推出不少於5000元消費券;派發旅客消費券1000元;協助旅遊運輸業界復常營運,提供「復業資助額」;提高子女免稅額;增加電費補貼及延長計劃年期;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推動香港電子商貿發展;加強對長新冠患者的復康服務,等等。
工聯會關注基層情況,建議包括促請政府設立「創就業復業基金」相應政策支援,協助市民渡過難關;改革現時強積金制度,設立保證回報追及通脹的機制;加強大灣區醫療跨境合作,改善香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允許醫療券購買內地醫保將醫管局支援內地港人的「特別支援計劃」恆常化等。
經民聯希望預算案能恢復經濟、重振民生,建議包括:延續1萬元消費券計劃;撥款20億元重設盛事基金;促請政府穩步有序為樓市「撤辣」,取消買家印花稅、免除合資格外來人才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等。
新民黨建議包括:主張以稅務措施帶動交投及增加收入,包括取消物業交易雙倍印花稅、下調股票印花稅至0.1%;上調足球博彩稅至80%,並以公眾利益為前提,檢視由賽馬會壟斷市場的利弊;向每名新生嬰兒的父母派發「新生嬰兒現金資助」20000元;將聘用外傭加入為扣稅項目,最高限額為55000元等。
陳茂波(左三)與同事一起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作最後準備。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
02
商界盼抓緊全面通關契機
香港商界亦提出多項建議。香港中華總商會期望預算案給予相關財政支援,協助工商及社會各界抓緊全面復常通關帶來的契機,在後疫情時期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通過促進香港金融與創科產業發展、深化區域經貿聯繫合作,讓香港發揮國內大循環「參與者」和外循環「促成者」的重要橋樑功能。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指,香港經濟已穩步踏上復常之路,期望預算案能長短兼顧,一方面推出逆經濟周期調節的措施,激發內部經濟動能,並幫助社會各階層紓解短期困難,同時為香港產業發展作出長遠且全面的規劃,並盡快制訂全面的工業發展藍圖,推動香港經濟多元發展。
香港總商會建議政府推出多項短期紓困措施,包括繼續提供租金/差餉寬減,但措施應更有針對性,以幫助自住單位業主、提供補貼抵銷能源成本上漲,以及延長「還息不還本」計劃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等。
香港工業總會則建議推出新基金及逆周期措施,支援企業和就業,刺激經濟復蘇,同時推出寬減稅項和電費補貼的短期紓困措施,減輕企業負擔。
中通社圖
【商報時評】
財策因時制宜 促經濟保民生
中通社圖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今日發表。受累疫情,過去兩年均為「赤字預算」,當局採取了「逆周期措施」穩經濟、紓民困。今日香港已穩步復常,財策須因時制宜,財政紀律當有所恢復,不可能無止境赤字下去,但鑒於當前經濟民生挑戰仍大,來年財策相信只應適度收緊,還未至於反過來走向緊縮。
先談經濟,香港雖已全面通關,市道也漸復昔日人氣,但復蘇勢頭尚不牢固。譬如旅遊業,過去七天的日均入境旅客雖重上六萬人次水平,但仍只及疫情前的三分之一,恢復需時,其他受疫情影響大的行業也同樣如是,所以支援政策誠不能過早撤出,只是過去財策主要集中濟急紓困穩經濟,未來重點則可轉至興產業、促發展方面。疫下各地經濟都受到打擊,香港自不例外。而疫後復蘇的競爭也十分激烈。於此洗牌過程,較諸市場單打獨鬥,政府倘可幫上一把,如增設誘因於搶旅客、搶人才、搶企業等,助力提高競爭力,復蘇進程必可事半功倍。當然,預算案還須投資未來,由北部都會區、中部人工島,到參與「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加大創科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等,都關係到香港長遠前途,都不能缺乏政府的持續投放。
民生方面,失業率縱已降到3.4%的低水平,部分行業更現「有工無人做」之窘,可疫下不少打工仔「手停口停」,現在尚未完全回氣,政府繼續「派糖」保民生實是應有之義。比如再派消費券,坊間不僅訴求大,且有實際需要。固然消費券多次派發之後,對刺激額外消費的邊際效益已漸遞減,但不可忽視的是,其利民紓困作用仍在,可幫補基層市民生活開支。尤其是對比直接派錢,消費券更有利本地消費,而較諸減稅退稅,基層市民亦能得益。當然,消費券的金額有需要因應實際優化調整,以配合適度收緊的擴張性財策,亦避免有人對此「上癮」;而消費券作為財富再分配的工具之一,設計上也應做到更精準、更有效。
從長遠宏觀來看,香港公共財政結構須否調整,預算案也應着墨。單是人口老化,已為將來公帑開支帶來龐大壓力。更多土地撥作公營房屋用途,也意味政府賣地收入會減少。有見及此,過去預算案已調整及引入若干稅制,例如輕微上調股市印花稅,就在無損金融競爭力的同時,每年提供約百億元稅收;樓市方面的特別印花稅,也貢獻了數十億至上百億元額外收入,即使這主要是管理需求而非拓闊稅基。以上兩措的共同特點,就是在增加稅收之餘,成功做到趨利避害。展望新一份預算案,有沒有類似招數出台引人關注。至於極具爭議性的消費稅,相信現非合適時機,以免窒礙復蘇。
香港財政狀況遠勝不少地方,儘管近年錄赤字,但長年有盈餘,財政儲備豐厚而非負債纍纍。所以,當局實有條件善用資源,去做好促經濟、保民生的工作,爭取更快更強的復蘇反彈。只要經濟發展欣欣向榮,政府財政自然有源源不絕的活水,持盈保泰,維持健康,惠及民生。所以,不斷增強香港「興」的動能,應該成為新一份預算案的大方向!
記者:戴合聲
編輯:羅維維
封面:楊亮
審讀:卓玲
審核:Oriole 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