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价格表 > 好人必有好报(好人必有好报辩论赛理论)

好人必有好报(好人必有好报辩论赛理论)

记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张仲伟

打开精美的硬纸盒,拿出一个红布包,慢慢地揭开,里面露出的是一个用白纸装订成的32开的厚本子。因为年代远久,已没有了封面和封底,颜色也已发黄。笔者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只见上面是用蓝色墨水写满的密密麻麻的清秀小字,偶尔页面上还有用红水笔勾画的痕迹。这便是故事的主人公保存50多年后才“完璧归赵”的一部长篇小说《春秋梦》(原名《重整旗鼓》的手稿)。

笔者在小说作者彭金城家看到手稿时,不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原因让它能在历次运动中保存到现在?又是什么原因能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冒着这样大的风险?保存手稿的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10月13日上午,笔者驱车来到了县城东北郊的耿官屯村。在正对着公路的村西居民楼的门口,事先联系好的县人武部退休干部、我县书法家张宝恒先生早早地等候在那里。在他的带领下,来到8号楼西头。走进楼道,在102室门口,见到了已经等候在那里张仲伟先生。这是一位年过八旬、中等身材的老者,布满皱纹的白净脸上显露着岁月的沧桑,依旧浓密的华发和胡茬让老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乍一看还真看不出是一位耄耋老人,身上穿的蓝色制服让人看出他不是一位老农。

进到屋里,只见客厅的西南角桌子上放着一台旧电脑,旁边是工具箱、燕舞牌录音机和许多拆卸下来的电子元件;西北角的老旧书橱里排着三层书,走进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的红色塑料皮的《毛泽东选集》(1—4卷)《毛泽东诗词》《人民医生手册》《无线电修理手册》、医学函授教材等,还有一部厚厚的俄文版的《外科解剖学》。

经过简单地介绍,笔者坐在沙发上听老人讲述起当年的故事——

“我是两次入伍的战士。在我12岁那年,跟着父亲从青县往大城给八路军秘密送药开始,后来参加了县大队。当时因为我年龄小,不被人注意,就把药品藏在身上带出去。要知道那时药品奇缺,还很贵,要让日本鬼子搜去可就坏了。18岁时,我又在天津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里当护士。1951年入朝成为了志愿军战士。我在大峪洞的战地医院当护士,负责救护伤员。”老人说着话,站起身来从卧室里拿出一个装在塑料袋里的纸包,打开一看,是一枚入朝参战时中国人民政协发的毛泽东纪念章,背面印着“1951年制”的字样。这是老人现存的参加抗美援朝的唯一物品。

“这样的纪念章还有1952年、1953年的两块儿,后来多次搬家都找不着了。最让我心疼的是我在朝鲜发的带有编号的军大衣和8本入朝战地日记,那是我用心血和生命记录下来的真实的历史印记啊,为此我还大病了一场。”老人说着话,眼里依旧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当问起保藏小说手稿的事时,老人尽力地回想了一下,便拉开了话匣子——

“我是1954年回国的。回来后,复员来地方工作还是当医生。也出过宣传队,进过工作组,后来在县建筑公司当卫生员。1966年8月,我被选入青县“斗批改工作组”,和刘方正(原青县公安局局长)还有一位同志在一起工作,我的主要工作是审核材料。也记不清是多咱了,城关公社工作组人员交上来一个本子,说这是谭缺屯大队民兵抄来的一部反动毒草,是一个右派妄想推翻社会主义(因书名叫《重整旗鼓》)的“变天账”。是他在出河工时偷偷写的。我翻阅后发现,里面讲的主要是两个回乡青年想改变家乡面貌的故事,根本没有什么政治问题。

在销毁反动材料时,我觉得作者写这样的一部书得花费多少心血呀,如果烧了太可惜了。于是,就在销毁的那一刻,我偷偷地把它抽出来,掖在了怀里。当时,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自己做了一件对得起良心的事;害怕一旦暴露出来,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批斗、开除,甚至坐牢的灾祸。为安全起见,我没跟任何人说,就把它急忙送回了老家木门店公社小代家墓村,藏在老房上门槛的墙缝里。”老人说着,脸上闪过一丝自豪地微笑。

“几十年后,我来到耿官屯落户,又把它带到了这里。老婆、孩子始终都不知道。2015年,因家庭变故和身体原因,我住进了沧州荣军疗养院。临走时,我想到自己已经80多岁了,该把这点心事了断了。于是,我就找到了我的表内弟宝恒,让他想办法找到彭金城这个人。经过宝恒的努力,我们终于在2015年春节前把手稿完整地交到了作者的手中。”

陪座在一旁的张宝恒先生为笔者补述了老人未讲清的细节和手稿物归原主的感人场面。并告诉说——

“我表姐夫可是个大好人。他心灵手巧,爱学习,好钻研,干一行精一行。除了懂医术外,他还利用在军队里学的无线电修理技术,几十年来为老邻旧居和亲朋好友义务修家电,没有过一分钱,有时还自己搭上零件儿。他还经常用自己的微薄收入接济别人;有一次被人骗去了2000多元钱,他笑着说,‘就当帮助别人了’。”

张仲伟常说,比起那些当年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已经很满足了。和平的可贵和晚年的喜悦让他体会到,活着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提起往事,张仲伟深情地说,他很怀念自己的战友和部队首长,也怀念当年在朝鲜的日子,这段难忘的经历是他一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我住在疗养院,吃穿用住都不愁,儿女们过得也很好,我没有任何的想法。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军人太好了。”张仲伟满足地说。

采访结束,在回城的路上,我的脑海中显现出初中语文课本上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中的感人画面。是啊,当年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爬冰卧雪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张仲伟老人的善行义举不也证明了这一点吗?(青县县委宣传部 杨海利)

精彩回顾

编辑:尹棋

校对:栾彬

审核:迎迎、肖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