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价格表 > 三四十年前的供销社商品收藏(五六十年代的老供销社商店)

三四十年前的供销社商品收藏(五六十年代的老供销社商店)

小时候,村里只有一家供销社,日常用品都去供销社购买。上好的水果糖一分钱一块,牛奶糖二分。二十多页的白报本四分钱一个……

商品海报都是人工绘画而成

售货员是让人羡慕的职业

那时的供销社,只安排有一两位售货员。一进供销社,就能闻到特殊的酱油醋糖的味道。小时候只要一去供销社,就喜欢围着柜台挨个看一遍,那时生活水平低,买不了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小人书

小人书,估计是七零后小时候最喜欢的读物了。多以抗日战斗题材为主,有绘画和影片剧情拍照两种形式。

那时农村供销社不卖小人书,必须周六日约几个小伙伴一起步行去7、8里外的乡供销社去买。最怕的是到了地方,看到大门紧闭写着“今日盘货”几个字,别提多扫兴了。

钢笔铅笔圆珠笔

长江钢笔

圆珠笔

各种铅笔

那时人们没有手机电话,亲人联络都是靠写书信的方式,一般用钢笔和圆珠笔。什么永生、英雄、金星、长江等等,好钢笔能用好几十年。而小学生都用铅笔,我最早用过的铅笔,外观就是纯木的,后来出的铅笔后面带橡皮头,并且笔身有漂亮的绘图。

转笔刀削铅笔刀

那时的小学生上学,必须还要掌握一门技能,就是削铅笔。铅笔削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好不好使,容易不容易断铅芯。我上学时,经常让同桌的女同学帮忙削,一因为他活干得很地道,而且不容易断铅芯,上手舒适。后来用了转笔刀,但不太好使,很容易断铅芯。

日记本作业本

二十页的田字格,那时候5分钱一个,白报本4分钱。小时候为了省一分钱买水果糖,都是买了白报本,然后自己再用铅笔打方格。日记本几毛钱一个,每隔十几页,中间还夹带有图画,小时候很喜欢,就是舍不得买。

铅笔盒

铅笔盒也是当时学生必备之物,有铁制和塑料两种。外观印刷有精美的图案,一般都是民间故事题材。盖子内侧有算数口诀表。

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铅笔盒一直用到图案看不清,外壳磨损的锈迹斑斑也不舍得换。

绘画蜡笔

小时候最喜欢上美术课,因为可以不受约束,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力。那时候给画上色都使用蜡笔,断了可以用火烤一下粘上。然后反反复复地使用,剩一小截也舍不得扔掉。

水果糖

那时候的糖果甘甜醇厚,没有造假,价格也便宜。水果硬糖1分钱一块,牛奶糖2分。分量足味道好,感觉比如今几毛钱一块的糖果都好吃的多。

由于当时的卫生不好,孩子普遍都有寄生虫病,吃塔糖能去除身体里的蛔虫,所以,七八零后的人对这东西都印象颇深。

麦乳精

麦乳精,是当时的高级营养滋补品。记得配料中有牛奶燕麦和可可粉等。淡黄色的颗粒,热水冲泡一杯,有浓浓的麦香奶香味。小时候趁大人不在家,经常偷偷捏着干吃,那味道香甜软糯,别提多好吃了!

藕粉

藕粉也是营养品,小时候也吃过。吃之前必须用温水把藕粉调和糊状,然后再用滚开水冲,并用筷子搅拌。成品如半透明的浆糊一样,有莲藕的清香味,喜欢甜的可以加点糖。小时候奶奶经常喝。

火柴

火柴是那时的生活必需品,什么烧菜做饭点灯生火,都离不开它。那时的火柴有浸蜡纸杆、和木杆两种。纸杆的燃烧久火焰大,但杆容易折断。木杆的便宜实用,一包10盒火柴才几毛钱。泊头火柴包装简单物美价廉,销售量最大。

小时候,经常把空火柴盒收集起来,放学后和小伙伴们玩游戏,谁能拍得对方火柴盒反过来就赢。

汽油打火机

打火机一般都是铝壳或者铁壳,里面有灯芯,用汽油或者煤油做燃料,火石引燃,开盖使用时,有股浓浓的汽油味。

那时人们大多都从事体力劳动,下雨出汗都会影响火柴的正常使用。而打火机是比较防潮防水的,爱抽烟的几乎人手一个。

面友蛤喇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时的人们也很爱美,只是物质匮乏,没有什么太多的化妆品。一般就是面友、润肤脂之类的。万紫千红几十年包装没有改变。最实惠的是蛤喇油,一两毛钱一个,甜香甜香的。

也有比较讲究的姑娘,会买一盒香粉。用时海绵垫取粉适量涂于面部,然后再轻施一些胭脂,使脸看起来更红润漂亮。

解放鞋凉鞋布鞋

那时人们穿的鞋子款式很单一。男人干活穿解放鞋,平时穿塑料底的布鞋。而女鞋也是以简单实用为原则,没有什么美观性。

凉鞋式样也比较简单,而且也没有现那么多的新材料,一般都是纯塑料材质。断了就用钢锯条加热后烫一下接着穿,一双鞋凑凑合合能穿好几季。

尼龙袜子

如今人们袜子喜欢穿纯棉的,因为透气舒适无异味。而四十年前,人们最喜欢的是尼龙袜子,主要就是为了结实,能多穿几年。即使袜子破了也舍不得扔,缝补一下接着穿。

那时的袜子不管男女,大多是花花绿绿的,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特点。

网兜

网兜这东西,估计现在的孩子并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那时还没有普及塑料袋,赶集买东西,都是用篮子跨筐什么的,反复使用。所以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生活垃圾。

而网兜就方便多了,首先网兜比较好携带,再就是容量大。什么水果、衣服、面盆、篮球等等都能轻松装下。不用时可以放在衣兜,确实非常方便。

人造革皮包帆布包

那时的背包挎包,上面一般上面都印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字样。村主任出差时,都会提上一个人造革挎包,衬衣口袋里再插一只钢笔,手腕上带块全钢手表,尼龙袜子皮凉鞋,卷着半截裤腿…

内衣帽子

海军衫,红蓝绿色的腈纶秋衣,算是当时男人的流行服装。小时候生产队集合开会时,总有一些穿着大红大绿背心秋衣的壮汉,露着晒得黝黑的肌肉凑一起说笑。

“绿帽子”是当时的时髦品,如今听着有些不可思议,但那时确实如此。有的人为了帽子更挺阔,里面还垫上两层硬纸。

搪瓷制品

搪瓷制品有轻巧美观的特点,也有瓷器的质感。再加上喜庆热烈的印花图案,在三四十年前的农村一直畅销不衰。每家新人结婚时,都会买一些搪瓷制品。

搪瓷制品也有缺点,只要被摔一下,釉子就会开裂,接着就生锈。后来有了塑料和不锈钢,搪瓷制品就被淘汰了。

安全刀架盒

那时还没有电动剃须刀,年纪大的男人刮脸一般用剃头刀。比较年轻要好的男士会买一个安全刀架盒,即使出差携带也非常方便。

暖水瓶

那时农村用的暖水瓶,多为竹编和铁制,高档一些的是外观印花的那种,买的人不多,即使买来也是当装饰,不舍的用。

铁制暖水瓶,上面都是“8字”镂空。后来才知道,其实就是制造自行车链条时的下脚料做的。

手电筒电池灯泡

现在农村大街上都有路灯,即使有昏暗的地方,我们手机上也都带照明功能。而30、40十年前,手电筒是当时晚上出行的必备品。与其配套的是干电池和灯泡。那时的电池不能充电,如果常开一宿就不亮了。

挂钟座钟马蹄表

那时还没有电子钟,人们都是用机械的马蹄表或座钟挂钟计时。钟每半个月上一次弦,到点报时。马蹄表带闹铃功能,也是靠钢条的弹力带动齿轮行走,都有一些时间误差。

自行车

在七八十年代,自行车还是凭票购买。农村里,一般都是自己用自来水管,然后买些配件组装,俗称“铁驴”。这样的自行车梦驮几百斤。

那时比较出名的自行车品牌有上海产的凤凰、永久、天津产的飞鸽、红旗,还有金鹿白山等等,算是大件贵重商品了。

煤油炉

这个东西在农村并不太多,大多是城市工作的人,回老家时带回来的。在当时点煤油灯还省着用的时代,用煤油做燃料烧饭,毕竟还很奢侈,普通人家舍不得用。

但赶上阴雨连绵,没干柴烧火时,它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但每次做饭,一个屋子都是煤油味。

煤油灯提灯

那时候经常停电,而且停电时间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两天。油灯提灯也就成了生活必备品。提灯防风防雨,晚上外出时提上个很实用,干活时还能挂在墙上。

地方卷烟

三四十年前,卷烟品牌很多,几乎每个省都有不止一家卷烟厂,而且价格很便宜。最便宜的才几分钱一盒。那时天津卷烟厂的战斗、墨菊、恒大、前门等十分畅销,经常断货。

小时候,战斗1毛9一盒,是父亲的口粮烟。而哥哥那时抽墨菊恒大,小时候经常帮他们去供销社买……

如今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都会后勾起一些往事的回忆。时代不同了,人也老了……

篇幅有限,暂且到此,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