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的世界 > 青少年面临低龄化“烟”的侵害(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面临低龄化“烟”的侵害(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原因)

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为了下一代免受烟草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特地将这一纪念日设在了“国际儿童节”前一天。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今年世界无烟日的活动主题为“无烟,为成长护航”。武汉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黄远霞提醒,除了传统卷烟,还要特别提防新型“电子烟”对青少年的侵蚀。

■ 我国共有3.5亿烟民

还有近7.4亿人被动吸烟

根据《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统计,我国烟民总数达到3.5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更是高达50.5%。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烟民以外,还有近7.4亿人被动吸烟。这意味着,即便你本人并不吸烟,也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迫吸入烟雾,成为被动吸烟的受害者。从这一角度看,吸烟绝非一种无伤大雅的个人习惯,而是危害公众健康的社会行为。

“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烟民说,吸烟的张三比不吸烟的李四活得更久,由此得出吸烟不影响健康的结论。”黄远霞介绍,这其实是一种诡辩,个体之间的比较没有参考价值,只有大数据才有借鉴意义。我们说的烟龄与肺癌发病率成正比,是一个群体概念。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逾100万人,超过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和。

吸烟首当其冲的危害是引起肺癌。统计发现:烟龄在20年至60年的人,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人高出100倍;烟龄在15年至25年以上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4倍。

与此同时,吸烟可危害人体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研究表明,21%的冠心病引发的死亡与吸烟有关;30%的癌症引发的死亡与吸烟有关;82%的肺气肿和慢性肺病引发的死亡与吸烟有关。

■ 电子烟同样含有尼古丁

有可能成为新烟民的“培养皿”

在“吸烟有害健康”已形成共识的当下,电子烟凭借“戒烟神器”的概念风靡市场,不仅受到老烟民的追捧,甚至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潮玩”。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烟草流行监测结果》,2021年,大学生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0.1%,现在正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2.5%,均高于2018年成人烟草调查结果;中学生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6.1%,现在正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3.6%,均高于2019年学生烟草调查结果。在电子烟的使用人群中,中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大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烟草的电子装置,一般由电池、加热雾化器和储存烟液的烟弹等组成。”黄远霞介绍,此前市场售卖的烟弹中,90%以上是非烟草口味,比如水果味、糖果味、薄荷味等。新奇的口感加上炫酷的外壳,吸引了不少判断力差、追求新鲜感的青少年。

“电子烟消费群体出现低龄化趋势,说明它对未成年人更具有迷惑性。”黄远霞介绍,不论电子烟广告中如何粉饰和美化,其主要成分仍然是尼古丁,这一点和卷烟并无区别。在电子烟的“入门效应”下,有可能吸引本不吸烟的人对尼古丁上瘾,进而成为吸烟者。

鉴于电子烟的潜在危害,去年5月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全面禁止销售烟草口味以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同时,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禁止在学校周边设电子烟产品销售网点。

■ 戒烟需创造“无烟”环境

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戒烟难,可以从躯体依赖、心理依赖和社会文化因素三方面找到答案。

黄远霞介绍,吸烟时,尼古丁很容易被呼吸道上皮细胞、口腔黏膜和皮肤吸收,并在大约10到19秒后到达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结合,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让人产生欣快感。吸烟者就会陷入“吸烟一时爽,一直吸烟一直爽”的恶性循环。每当吸烟者想要摆脱这种依赖时,就会饱受焦虑不安、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等戒断症状的折磨。

除了躯体依赖,戒烟者还面临“心瘾”考验。在吸烟者感到紧张、压力、孤独、无聊或生气时,经常会用吸烟来缓解这些不良情绪。这些不断被强化的行为最终可导致精神依赖,即产生心理上的依赖。

在我国,吸烟通常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彼此递烟的行为更为频繁,这种“社交性上瘾”也给戒烟造成极大困难。

“吸烟者深知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好处,从而发自内心产生戒烟的意愿,坚定戒烟的决心,是戒烟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黄远霞给愿意戒烟的朋友几点建议:

主动创造“无烟”环境,扔掉打火机、烟灰缸和香烟。郑重告诉身边的人自己要戒烟,叮嘱吸烟的朋友不要当着自己的面吸烟,让身边人监督自己戒烟。想吸烟时,通过喝茶、吃零食或进行某一项有兴趣的活动来分散注意力。对于有严重烟草依赖的人,一定要到医院的戒烟门诊寻求帮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文/李毅琳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