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烟的世界 > 现实磨砺理想(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现实磨砺理想(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1992年11月17日,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而享誉文坛的作家路遥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位在文学界留有200多万字作品的伟大作家,将自己的人生永远地定格在了42岁。

路遥的作品曾激励无数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前进的风格为主,字里行间都透着“励志”的意味。而路遥本人在与病魔做斗争期间,也是如此长期坚持写作的路遥遭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为了写好作品,路遥常常去最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他坚信只有在最艰苦的地方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在写书的三年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外地,有时候是偏远的煤矿,有时候是住在县城的土窑洞里,在炎热的三伏天里都需要生火炉烤火,冬天是如何严寒可想而知。长期艰苦的写作生活让四十岁的他两鬓白发、满面皱纹。即使已经身患重病,路遥却依旧没有停止写作,最终被趁虚而入的病魔夺取了年轻的生命。

不服输的精神始终贯彻着路遥的一生,正如《人生》中农村少年高加林,年少有为的高加林怀着一腔热血,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得到重用,然而却一次又一次的遭遇现实的打击,最终只能重回家乡。在现实和理想之间高加林最终也没能离开农村,而他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却永远的照亮了他。

路遥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农村青年高加林的身上,尽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无法逾越,但任何小人物都值得拥有梦想。

01高加林与刘巧珍:两种精神世界的相遇,注定是一场悲剧

这场青涩朦胧,不计回报的爱,源于农村姑娘刘巧珍对知识分子的崇拜。巧珍是当地有钱人家刘立本的二女儿,从小不愁吃穿的她,却从未得到精神世界的富养。

高加林的家庭和刘巧珍截然不同,他是农民的孩子,家里穷的叮当响,可父母亲却把教育看的格外重要,他们用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送加林去上学,给了孩子精神上的富裕。他是父母的骄傲,是品学兼优的知识分子,尽管高中毕业后,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却凭借着高中文凭成了县城学校的一名教师。

巧珍和加林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却又相互吸引在一起了。没有背景的高加林被人取代了县城教师的工作,无奈的回到农村,在他伤心难过时,巧珍用毫无保留的温暖和爱,感动了加林。巧珍对加林的爱,源自他对知识分子的崇拜,她欣赏高加林的才能,喜欢他自信的人格 ,他是她心中最理想的爱人。而加林对巧珍的爱,则来自男性世界里的要强,他渴望得到巧珍的赞美和崇拜,也喜欢巧珍的美丽和温柔。

但这场爱情从一开始就是比匹配的,他们的爱从巧珍的告白开始,也从巧珍的理解结束。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在加林第二次获得县城中体面工作后。当巧珍从农村来看望加林,毫无遮掩的和加林说着农村人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加林却叫她不要再说了。

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加林,骨子里流露着知识分子的骄傲,他渴望未来的妻子可以和自己谈论高雅的文学,而不是只会说着农村人的家常。然而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刘巧珍,又怎么会理解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加林,两个精神世界不匹配的人,又怎会拥有灵魂上的契合。

加林和巧珍的爱情不经让人反思,爱情中精神世界的一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精神上的契合、灵魂的契合、价值观的契合才是爱情中至关重要的门当户对。

02高加林与黄亚萍:两种物质世界的相遇,注定是一场遗憾

莎士比亚所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

可见爱情本身就是一件让人难受和流泪的过程,然而正是因为有了爱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忍受爱情中的困难和痛苦。真正美好的爱情,离不开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

《人生》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便是验证了爱情需要两人付出共同的努力,高加林与黄亚萍是高中时期的同学,学生时代的加林和亚萍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会在课间谈论深奥的文学,有着精神世界的完美契合。在那个还不懂爱的年纪里,他们对彼此早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两人家庭条件的差异终究将他们分开了,高中毕业后加林做了一名县城的老师,亚萍则做了当地广播站的广播员,他们之间自高中毕业后便失去了联系。

亚萍和加林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从小富裕的亚萍很早就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必定是和物质建立在一起的,即使他喜欢加林的帅气、智慧、勇敢,可她终究不会为了爱,而和加林过农村的生活。只是当亚萍看见加林重新来到城市,并成为一名体面的记者时,亚萍才开始想要和加林在一起,追求自己梦想中的爱情。然而当加林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上干事,后不得不返回农村时,亚萍再一次离开了加林。

亚萍和加林的爱情从最初就是一种错误的,他们爱情的悲剧不同于巧珍与加林的爱情是由于精神世界的不匹配,加林与亚萍的爱情更多的是由于物质世界与原生家庭,加林贫苦的出生,造就了他敏感而又要强的性格,在爱情中更希望得到爱人的尊重和理解,亚萍从小在富裕法家庭中长大,同时又是家中中的独生女,性格上不免有些自私和任性,这样的差距让加林和亚萍在爱情中所关注的焦点完全不同,亚萍渴望得到精神世界上的满足,同时又想要物质上的满足,然而世间十全十美的事情终究是少数。

03浅谈高加林人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来自社会环境对青年的制约

路遥在《人生》中已指出:当时国家在农村未招工也未招干,正是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造成了高加林实现人生突破的局限。高考失利使他人生命运发生转折,回到农村学校当个民办老师已是很好的出路,但不久又被高家村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下,被迫返回农村(失业)。他心不甘用负气地疯狂劳动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后来通过走后门进入县政府下属的宣传通讯部门工作。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工作,表面风光背后隐藏着随时丢掉工作的隐忧,只不过当时他被风光的表象所迷惑,给他的失败及悲剧性埋下伏笔。

经历文革十年浩劫后国家于1976年初步恢复高考制度,给天下学生又开辟了一条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但是个人想考上又谈何容易,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仔细读取作者原文,路遏先生竟然说班上一个学生也没考上,何等残酷!若高加林考上了大学,个人命运必然随之变化,他的人生理想也能够实现,可见高考对于普通学生影响至关重要,也反映出作者对高考失利者的同情与关怀。在那个年代若一旦高考成功,对个人意味着巨大的成功:国家干部身份、工作指标、稳定的收入及经济来源等众多处;若失败了问题就来了,要靠个人奋斗,靠家庭背景、考关系门路等寻求出路。有些问题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可以说高加林的悲剧不是个人单方面的悲剧,而是社会、环境、体制的悲剧。个人高考的失利,不一定是学习不好,当个人高考失利后,社会部门应该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引导。

(二)个人人生经验的缺乏,内在心智的不理性

高加林忘记了养他的土地和做人的本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果断地拒绝了刘巧珍,落下负心者的口实。当他父亲和高德汉劝他与刘巧珍和好时,他居然还阵阵有词,“我可不想像你们样当一辈子农民",反映出他性格张扬、倔强、不听劝告的一面。当农民很丢人一样,内心对农民有歧视色彩;不能珍惜他和巧珍之间的情感,没有悔改最终失去了刘巧珍。他民办教的岗位被别人顶下后,表现的较为冲动,“和姓高的拼了"反映他激动与暴躁,可以看出刚二十岁出头的他缺乏人生经验,做不够稳重。

经马占胜等人的暗箱后门运作,他当上了县政府通讯员,入体制内工作成为国家干部。但他没有谨慎行事低调做人,一为了做“人上人”而强出头,没有学会人生的隐忍,导致工作丢理想破灭。他到县城卖蒸馍时已经知道张克南与黄亚萍正在谈论嫁,当他成为通讯员以后与黄亚萍开始密切交往,按常理他第三者插足之嫌,后来也未能及时安抚张克南及其家人,导致克南母亲公报私仇写检举信告发他,直接导致人才两空陷入被之中。对于与黄亚萍热恋的结果和影响缺乏判断,感情用事缺]理性的规划与分析,直接导致他丢掉宝贵的工作被迫返回农村。

(三)理想的追求高于爱情

高中毕业生在当时也较为稀缺,这导致他持才傲物,锋芒!露,过分自尊、自信并因此产生傲气,脚跟都未站稳却想飞翔,最终必然会失败。倘若他明白脚踏实际,一步步稳妥地迈向成熟与成功,并以守住作为第一要务。书是要读书,但必须与社会这所大学相结合,准把握国家及时代的脉搏并学以致用。他与黄亚萍的恋爱强调浪的感觉,爱上对方的才情、优越的条件及美貌,不切实际的追求神恋爱,谈天说地论人生大而无用。对黄亚萍会随时离开没有得到清醒的认识。他与黄亚萍有一些感情基础,但那只过是朦胧学生时代的彼此好感,他们性格差异很大;黄亚萍具典型的高干子弟公主习气,他们相同的只是对文学的喜好。一是干部千金,一位是农民儿子,若不是同学,这辈子都不会认识。

这大概就是《人生》吧,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爱情、婚姻、梦想、财富,都是决定着人生成败的必要因素,过去的社会给了人生太多的限制,门当户对的思想拆散了许多恋人。走后门,靠关系这样的腐败风气,也让不少农村子弟无路可走。过去的时代,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人生的道路就已经被安排好了,你很难跨过阶级的鸿沟。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少,努力的人从不会轻易被埋没。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会追求自己渴望的人生,像书中的高加林一样,既是最终一无所有,至少曾经为梦想,为青春疯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