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重读《人生》,更深领悟(中年人必须参透的人生感悟)
《人生》是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写于1981年。
小说的开头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第一次读《人生》不记得是多少年前,只记得当时读完后对高加林的印象很差,甚至鄙视他,觉得他是一个现代的陈士美,是一个大坏蛋、男渣。
在爱情和事业之间,他选择了城里女孩黄亚萍,放弃了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巧珍。
然而讽刺的是他并未得偿所愿,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正当他踌躇满志想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时候,被人揭发他是走后门进城工作的,使得他又重新回到了农村,回到那片他拼命想逃离的黄土地。
当他一无所有回到农村时,那个曾经深爱他的美丽姑娘巧珍却已嫁做人妇。
残酷的现实命运让高加林幡然醒悟,可一切都太晚了。
他的错误选择,让他同时失去爱情和事业。
高加林从农村来到城里,又从城里回到农村,他的一生好像黄粱一梦。
以前年轻的时候读《人生》,对高加林嗤之以鼻,觉得的悲剧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活该,谁让他为了前程放弃了巧珍、放弃了真心爱他的那个纯洁善良的姑娘呢?
现在人到中年,经历了一些人世沧桑,再读《人生》,对高加林的选择却有了更多的理解,理解了那个年代一个农村青年要想出人头地是多么的困难。
高加林不愿被命运束缚,他努力学习,期盼考上大学,逃离贫瘠的黄土地。
然而在当年的社会情况下,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的真是屈指可数,能考上的将来也必是凤毛麟角的人物。
命运不济,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他想出人头地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高考失败后,他灰溜溜地回到了农村,暗恋他的巧珍却高兴的几乎发疯。因为如果加林做了农民,她想嫁给加林的梦想就又露出了希望的光芒。
巧珍不是简单的农村姑娘,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她是方圆十几个村数一数二的大美人,给她介绍对象的媒人把她家的门槛都快踩断了,但统统都被她拒绝了,她只想嫁给加林这样有文化的英俊飘洒的青年。为了爱情,她甘愿做出任何牺牲。
可惜希望很快暗淡,加林成了村里民办教师。
高加林本想着努力工作,争取转正成为国家正式教师,却没想到教了三年书,半途被大队书记高明楼那个靠推荐上高中的儿子顶替了。
高加林失去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他的理想第二次破灭。
读到这里,抚今追昔,感慨社会真的是进步了,放在现在再有权力的干部也不能利用职权顶替在岗教师了吧!即使有关系想顶替的,首先得有能力考到教师资格证呢!
高加林如果生活在现在的农村,就不会遭遇教师被顶替的问题了。但是现在的农村孩子主动努力学习的又很少。
虽然农村物质条件也好了,可是农村教育资源依然与城市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差距。同等资质的孩子,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里,如果学习努力的程度都一样,那么将来考上好大学肯定是在城里的那个孩子。
所以现在的农村孩子不努力读书,将来走上社会依然是做金字塔底层的工作,我认为农村孩子想出人头地依然很难。
除了天赋异禀之外,普通资质的孩子将来要想挤入金字塔的中层,从事体面的工作,就必须在读书期间付出比城里孩子更多的努力。
只可惜,很多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将来竞争的激烈性,每天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的青春,沉溺于各种无意义的游玩之中,虚度光阴。
继续回归到高加林的故事中来。
高加林失去了工作,心中非常郁闷,他想写信状告大队书记高明楼,却被父亲慌张地拉住了,父亲说:“大队书记通天哩!公社、县上都踩得地皮响。你告他,除什么事也不顶,往后可把咱扣掐死呀!”
读到这里,再回想八十年代初的农村,那个时候大队书记确实可以一手遮天,所谓山高皇帝远,他们在下面胡作非为,上面也管不了。那个时候的社员都得尊敬、巴及大队干部,如果谁惹恼了大队干部,以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是那个时候社会存在的问题。所以路遥在书中写到:
“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那么现在这个走后门的社会丑陋现象有没有真正廓清呢?
依我的观察,社会整体是进步了很多,虽然阳光不能照到每一个角落,但是至少表面上我看到现在的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是互相尊重的,也没再听说哪个村干部可以以权谋私、公报私仇,甚至听村人人聊天说“现在大队干部也不敢收礼了,连一条烟都不敢收……”
还听村民夸赞现在的年轻村书记,以身作则,村里不管哪家有红白喜事,只要请他,他不去吃饭,但都随一份礼带去。没有了过去某些干部那种搜刮民财的腐败行为。
村民也公正地评价现在的村干部,虽然没有做出像电视上宣传的那些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但也做好了他们的本分工作,这些年确实也为村民生活环境改善做了不少工作,修桥铺路,整治河道,建造新农村小区,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实处。
高加林如果生活在现在的农村,他还想拼命地逃离农村吗?
其实高加林想逃离农村,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在他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巧珍用她的纯真的爱和善良温暖了他,让他觉得在农村做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巧珍生活在一起,他也感到心满意足。但是当他去城里掏粪又无辜遭到城里人的辱骂时,再次激起了他胸中的火焰,他在心里愤怒地呐喊“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要受这样的屈辱?”
这就像现在农民工在城市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挣着最少的钱,他们建造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修建了铁路天桥,可是当他们乘坐地铁或公交车的时候,城里的一些干净人还嫌弃农民工身上脏,不让农民工坐座位上,给农民工白眼和脸色……写到这里,我真为那些所谓的干净城里人感到害臊,我想至少农民工的心比你们干净,正如高加林回驳克南他妈的那句话“我身上是不太干净,不过,我闻见你身上也有一股臭味”。
所以农民工辛苦挣钱供孩子读书,希望他们能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找个体面的工作,不要再像他们一样辛苦工作还被人看不起。
所以现在的农村年轻人读了大学之后,很少再回到农村,他们像高加林一样,遇到机会就拼命努力地想扎根在城里,甚至更大的城市。
为了那飞红流绿的城市生活,高加林昧着良心做了人生艰难的选择,他放弃了农村美丽善良的姑娘巧珍,选择了自私任性的城里白富美黄亚萍。
人到中年对他的选择有了更多的理解,他说与黄亚萍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他们有共同的志趣,更主要的是他和黄亚萍在一起,还可以利用黄亚萍父亲的关系到更大的城市南京工作,亚萍说可以让她父亲找关系让他进《新华日报》或者到江苏苏电视台做记者,多么诱人的美好未来啊?现实中有几个年轻人能抵抗这样的诱惑呢?
如果和巧珍在一起,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巧珍谈的农村的猪生了多少,地里的庄稼长得如何等等这些农村话题都不是他想听的,而且如果和巧珍在一起,他最多也只能在小县城当一个通讯干事,事业上再没有更大的发展了,而高加林骨子里是有远大抱负和野心的人,他不甘平庸一辈子。
但是他忘记了或者是一直回避一个事实,他这次顺利进城工作也是走后门的,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是他叔父的手下马占胜为了巴结领导私自给他走了后门,最后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了,正是由于他的自私和野心,做了错误的选择,更加剧了他的人生悲剧。
路遥在书中说到:
作为年青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
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高加林的悲剧表面上看是他的自私和贪婪的野心造成的,他没有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一个农村姑娘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如果不是马拴不嫌弃,名誉被败坏的巧珍将来在农村要怎样生活下去?可是即使他抛弃了巧珍,巧珍心中依然心疼他,当他一无所有回到农村,她说服马拴并且和姐姐一起求大队书记再给加林做民办教师的机会。
高加林最后痛苦地呐喊着“我的亲人哪!”
他也没有考虑到他和黄亚萍的结合是建立在拆散亚萍和克南的感情基础上的,从而招来了张克南母亲的报复,揭发他走后门进城工作,使得他一无所有又回到农村。
小说中,高加林是悲惨的。
不过,现实中面对爱情和事业,很多人会像高加林一样吧!走后门、走捷径、平步青云是多么诱人的事情,谁不愿意选择呢?甚至有些人觉得自己有后门有靠山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现实中的高加林不会这么悲惨,很多真的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现实中的巧珍因为外表美丽,过得也很幸福。这个世界还是看重女人外表的多,有多少男人注重女人的内在之美呢?
张克南是值得交的朋友也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只是黄亚萍太傻,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
不过现实生活中,黄亚萍肯定是选择与张克南这样门当户对的人过一辈子,现实中谁又会把爱情想的那么纯洁呢?
傻瓜才会嫁给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