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之持久战
核心提示
中国戒烟网讯 烟龄达15年之长的宋凡宇已经两天没动一根烟了。再抽出一支时,仍心有余悸。就在三天前,他在从香港带回的香烟包装盒上看到了一行字:“吸烟可导致阳痿”。
这是一个极少被烟民知道的事实。
一种不能吃,不能用,依赖人工存活的植物,创造着全球唯一按说明使用却可以致死的合法消费品。在被强大的烟草经济遮掩的科学事实面前,3.5亿中国烟民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为120万,是全球最高数字。他们吐出的烟雾同样严重威胁着非吸烟者的生命安全。
哈尔滨是全国第一批提出将防止二手烟危害纳入立法程序的城市,在今年入围全国7个禁烟城市后,正在向全国第一批无烟城市努力。这意味着,这座城市将无条件捍卫市区所有公共场所内非吸烟者的生命权。
控烟之战已经开始,并面临两个强大对手———难以摆脱的烟瘾,及其背后强大的烟草经济。
取消吸烟室之“火车站案例”
在室内公共场所设吸烟室,等同于在游泳池里划出小便区。
吸烟室并不会对非吸烟者起到保护作用。不受二手烟危害的唯一方式就是杜绝吸烟。
月初,哈尔滨火车站将3个封闭式吸烟室关闭,260名控烟监督员穿梭在这座“无烟车站”,以保证非吸烟旅客免受二手烟危害。
一个意料之中的尴尬很快出现了。“吸烟大军”开始浩浩荡荡“转战”卫生间。在不足5平方米的洗手室里,浓重的烟雾不断涌向敞开的门外,奔向不远处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第一,第二和第四候车室里的卫生间,远远望去像是着了火。如厕的女性旅客不得不出入于刺鼻的烟雾。吸烟的男性乘客站在禁烟标志旁,听着禁烟广播,看着监督员,就是拒绝掐灭烟卷。
在这个庞大而特殊的公共场所,每天穿梭着无数形形色色的烟民。4年前,正是为了保护乘客免受二手烟雾的危害,哈站在3个客流量较大的候车厅修建了配有抽风系统,大烟灰缸和座椅的封闭式吸烟室。
彼时,世界卫生组织已有定论:吸烟室并不会对非吸烟者起到保护作用,甚至在某些环境中,吸烟区外的二手烟雾水平比吸烟区内更高。
“二手烟草烟雾”(简称“二手烟”),指从卷烟或其他烟草制品燃烧端散发的烟雾,且通常与吸烟者呼出的烟雾混杂在一起。在鲜活而又层出不穷的二手烟致死案例研究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是,二手烟暴露已经对广大人群造成严重的健康后果。
香烟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比柴油汽车尾气高10倍。证据表明,二手烟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包含多种有毒物质,其中40余种能够致癌。20种乳腺致癌物质可导致年轻的,主要是绝经前的女性患乳腺癌。它对成年人健康的威胁还包括冠心病,癌症,呼吸道系统等疾病及早产和流产。数十项研究表明,嫁给吸烟男性的不吸烟女性存在较高肺癌危险。
根据《2010中国控烟报告》,我国现有烟民3.5亿人,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达120万;超过5亿人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因二手烟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这一数字还在增加。
远离可怕的疾病,就要远离二手烟。哈市公共场所普遍采取两种方式:绝对禁烟与设置吸烟区域。后者愈加普遍。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二手烟是由无数小颗粒组成的,只能分散,无法消失。因此,二手烟暴露并没有所谓的“安全水平”,一旦产生,无论通风还是滤气,室内空气已经受到污染。
现实问题是,观察哈市多个公共场所的封闭式吸烟室就会发现,门是被不断开关的,甚至有人为了驱散浓重的烟雾而索性将吸烟室的门打开。在万达影院的大厅,还有基于消防安全考虑而设置成敞开式的吸烟室。对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所所长张敬冬更愿意将吸烟室比作“抽油烟机”:即使表面看油烟已经被抽走,不久后还是会在厨房的窗户上,墙上发现油渍。对二手烟的隔离难以保证。
“游泳池里划出小便区。”这是张敬冬对设置吸烟区打的第二个比方。哈市绝大多数公共场所的吸烟室,是在既有建筑内开辟的,无法做到独立换气。这意味着,二手烟雾会通过设置在吸烟室内的通风系统,更迅速,更广泛地分散到非吸烟区。即使不惜高昂的建设与维修成本去安装独立换气系统,也只能够降低二手烟暴露的浓度。
唯一能够防止二手烟危害的可接受方式,只有100%的无烟环境。
“火车站案例”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比起劝阻后遭到谩骂或投诉,监督员们宁愿埋头清扫不断被扔出的烟头。
二手烟引发的“属地划分”
无烟立法与“无烟城市”的概念,并不是规定吸烟者不能吸烟,而是限制了允许吸烟的场所,以最大程度有效保证非吸烟者免受二手烟的侵害。
在台湾,只要是抬头能看到天空的地方,就可以吸烟。创建“全国首个无烟城市”,并不是让香烟完全消失,而是明确划分出禁止吸烟的场所。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强大的宣传力,执行力和监管力是关键。这也是破解“火车站案例”的最终途径。
2003年的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限制烟草使用的全球性公约《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条约》,中国成为《公约》的第77个签约国。《条约》将治理思路由“禁烟”转为“控烟”。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政法文卫立法处处长,控烟专家王忠民认为,这一提法的改变,意味着一个尊重个人选择,承认人类本性的治理体系正在形成。吸烟是个人选择,控制吸烟场所和启动无烟化立法,并不是规定吸烟者不能吸烟,而是用限定吸烟场所的方式保护非吸烟者免受吸烟之害。在满足吸烟者权利同时,以最大程度保证非吸烟者健康权利为最终目标。
按这一思路,今年10月,王忠民参与起草了《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草案)》。在汇总公众提出的161条意见后,修改后的《条例(草案)》相比14年前的《哈尔滨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呈现三个亮点:
扩大并更加明确禁烟场所的范围。以医疗,教育机构,行政办公楼和公共交通工具及室内等候室,售票厅为执行重点。《条例》(草案)对室内餐饮场所及旅馆这两种赢利性场所的执行,允许一个过渡:在条例实施一年内划分区域禁烟,一年后全面禁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特定场所的某些时段禁烟或设置吸烟室,因为这不仅不会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反而会加剧二手烟的产生。
明确了责任人与监督主体。此前的禁烟条例是由市爱卫会一家单位负责牵头的,执行力不够。《条例(草案)》明确了对各场所管理者的约束力,规定管理者有义务宣传禁烟规定,劝阻吸烟者,向监管部门报告或向公安机关报案。禁烟场所的任何人也具有同等权利。同时规定各单位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督主体,负责对禁烟场所的日常管理,监督与处罚。
罚款金额提高。在禁烟场所吸烟且不听劝阻的,由监督部门处以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此前禁烟条例的罚款金额是10元。王忠民补充,网友提出的二手烟引发民事赔偿问题,也将被考虑进法规。
“原本应该再开一个听证会,但现在根本找不到反对方了。”在王忠民看来,周密的禁烟规定已经得到哈市吸烟者和非吸烟者100%的支持,社会力量让控烟运动站在一个很好的起点。
一个吸烟医生的影响,相当于一个烟草公司投入15万美元烟草广告的作用。对校园,医疗机构与机关单位等特殊场所及特殊人群禁烟,必然对社会起到特殊的教育和示范效果。王忠民认为,无烟环境如何实现,关键还是在执行力与方式上。“吸烟者的吸烟行为依赖着烟瘾,但同样是脆弱的,容易劝阻的。越来越多吸烟者的文明素质正在提高。如果公共场所有清晰有力的禁烟标志和处罚办法,拒绝提供烟灰缸,并配合讲求方式的劝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控烟工作将是一个漫长过程,并建立在社会普遍认同的基础上。王忠民说,如果无烟化法规受到广泛支持,意味着人们将接到下一个信号———吸烟是不为社会所接受的。
控烟之持久战:等您坐沙发呢!